访南越王宫考古挖掘现场

“现在的活可跟以前不同。以前的活,一个字‘累!’。现在每当我认真、精确地绘完一张图,就算两眼发黑,我也会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成就感。”在南越王宫挖掘现场,一个负责绘图的技术工人如此感慨近年来工作发生的变化。

南越王宫御苑,位于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北京路东侧一百米处。这里的考古挖掘工作从1997年开始,至今已经完成大半。整个古王宫遗址的南面目前已可供游人参观,而北面的挖掘工作仍在进行。“现在南越王宫所有的挖掘工作就放在北部的这个坑里了。”现场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

凸凹不平的挖掘现场内,光线昏暗且空气闷热。几个大棚紧紧地盖在头顶上,为古王宫遗址挡风遮雨,同时也令工人们长期处于比室外温度高2-3℃的“大火炉”里。20多名工人在北面的挖掘坑里忙碌着,挖掘工小心翼翼地用小耙子从土坑里掘出瓷片、瓦片等,搬运工则将碎片用筐运到挖掘场中间的工作室里,再由专门的技工进行分类、粘贴和修复工作。

挖掘现场的工人不是考古专家,但也区别于一般的民工。除了需要长期从事考古挖掘工作、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外,还必须拥有一定的考古理论知识。“我参加考古工作30多年咯,前10年主要是挖掘,接着20年才专门从事文物绘图。”一位50高龄的老技工回忆,“我年轻的时候,在老家参加过‘考古短训班’,由省考古所和北京大学合作开办的,在班上我学到了不少考古知识和考古绘图。”

“看这个‘补罐子’,似乎很简单,但跟修复一般的器皿不同,这种工作除了对技工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要求以外,它还考验技工的心思。”考古专家指着一个正在修复文物的女技工说,“首先他们要注意不能造成再次的‘人为破坏’,所以工作的前提是细心和小心。至于在残缺的部位涂上石膏,重现它原来的形状和厚度,则是技术上的功夫。”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古代瓷片和瓦片出土后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分类,技工们按照颜色、形状和质地挑选出同一件文物的碎片,再进行粘贴和修复,还原文物的本来面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一箱刚刚出土的文物碎片被工人用筐抬进工作室,开始接下来的分类、修复和粘贴工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修复文物是细活,咱们的脾气都给磨平了。”作为挖掘现场的极少数女性之一,这位女技工这样总结十几年来的工作经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专业人员先画出古王宫的分块地形图,再指导工人把一张张分块地形图拼合成一张大的全貌地形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炎热的工作棚里,工人们仍然干劲十足。“在这里工作久了,可以学到许多考古知识,我们不觉得累!”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