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岗遗址发掘 湘江流域首现新石器墓葬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永州零陵区望子岗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墓葬内可看到残留的人体骨骼和陪葬的陶器碎片 红网资料图片

老王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家庄稼地下竟“睡”着三四千年前的老祖宗。

昨日,永州市零陵区氹(dàng)底乡望子岗遗址,聚集了不少来看热闹的村民。因为,这里有重大考古发现——经过数月发掘,考古专家在这里发现了厚达1-2米的文化层、多组建筑遗迹和墓葬群,墓葬中甚至还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人体骨架。

发掘领队柴焕波介绍,望子岗遗址年代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商周早期之间,距今约三四千年。这个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越文化,对建立湘南地区商周考古的年代分期和文化谱系,具有重要价值。

首次发现叠压文化层

今年3月,望子岗遗址正式开始发掘。

“第一次让我兴奋的是,我们发现了多达8层的文化层。”柴焕波说,望子岗遗址文化层厚达1-2米,共8层,年代跨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代早期,其中,包括4次明显的生活界面的叠压关系。在这些叠压关系中,有同一文化时期的叠压,也有不同文化时期的叠压。

柴焕波解释,随着社会发展,每个时代的人所处的地面,分属不同空间,望子岗遗址叠压着的4次生活界面,向现代人揭示了古人的繁衍更迭。“这个发现,在湘南地区同时期考古遗址中尚属首次。对于建立湘南地区商周考古的年代分期和文化谱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最早的古越文化实物

考古专家还在望子岗遗址发现了多组建筑遗迹。“你看,遗址上的这些洞口,都是古人的柱洞,用来支撑房屋的。”柴焕波介绍。记者看到,在大约200平方米的遗址表面,大量柱洞有序排列,彼此间形成直线、曲线连接,这些连接,应该就是房屋之间的间隔。

考古专家还发现,望子岗遗址的部分建筑成“半地穴式”,这种形式的建筑,在过去同时期的考古遗址中比较少见,在湘南地区更是从未出现过。柴焕波认为,这种建筑形式,很可能是从中原或洞庭湖区传到湘南的。至于这些建筑的功能,柴焕波尚不确定:“居住、窖藏都有可能。”

在清理遗址时,出土了大量陶片。其中,一块陶片与众不同,它质地细润,呈灰色,应该是湘南地区固有的技术制成的,而非“舶来品”。

此外,望子岗遗址还出土了铜钺、玉环残片、石料、石磨等。这为学者研究古越文化、生活提供了最早的实物证据。

人体骨架仍保存完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到目前为止,望子岗遗址已出土了21座古墓葬,不少墓葬中还存有清晰的人体骨架。据介绍,这是湘江流域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墓葬群。

记者在一处墓葬看到,一具人体骨架清晰可见,骨架高约160厘米,头、肩、胸、腹、腿等部位分布明晰,保存完好。旁边一座墓葬中,记者也可看到了残留的人体骨骼,且发现有陶器陪葬品。

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介绍:“随着发掘的进行,我们将通过生物学分析手段,测评骨骼内部的微量元素,还可对残留的牙齿进行专业分析。”他说,望子岗遗址的构成十分丰富,专家还将对其进行进一步发掘,“遗址年代最早在何时?它又是怎么消失的?古人生活条件如何?这些谜底将一一被揭开。”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