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杨家埠古墓发掘工作取得新成果(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杨家埠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西北7.5公里处,所处地势为天目山余脉向钱塘江北部平原的过渡地带,东南部以平原为主,西北丘陵占多,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杨家埠镇内分布着众多大小不等、高低不一的熟土墩,各墩内均含有数量不等的古墓葬,是湖州市主要的古墓群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为配合各项基建工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博物馆已发掘了镇内此类土墩46个,同时发掘了散布在岗地上的古墓群4处。总计清理良渚文化至宋代的墓葬300多座,战国至汉代的窑址10处,出土器物近2500件。

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湖州市博物馆联合对杨家埠镇内的2个岗地和8个土墩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本次发掘迄今共发现、清理墓葬95座,窑址2座,其中汉六朝墓74座,唐宋墓21座。出土陶器、瓷器、玉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石质器物等各类文物共计500余件。

发掘表明,各土墩内的墓葬数量、分层等虽各有不同,但其形成原因和过程基本一致。土墩墓的营建过程大致分为4个步骤:1.选择墓地,处理地表,建立墩基。从土墩的分布和发掘情况看,土墩墓多营建在地势稍高、时人活动不频繁的幽僻之地。在部分保存较好的土墩的发掘中,我们注意到,在无先秦墓的土墩底层,均有一层厚薄基本相等的青灰色粘土直接叠压于生土层之上,土层的厚度多在40-60厘米之间,有的厚达80厘米。土色纯净,结构致密,土的来源似经过一定的挑选。而有先秦墓葬的墩底,则稍经平整后用杂土筑高。故所发现的先秦墓往往只存墓底,或仅在地层中发现被抛弃的残片。2.堆筑馒头形或椭圆形土墩。相比较而言,堆筑在墩基之上的土相对显得土层较厚、土色纯净、结构紧密,而覆堆在各墓葬之上的“封土”则显得土层薄且松散。3.开挖墓圹,构建墓室。在堆筑的熟土上,根据需要先后挖出数量不等的墓坑,形成早期墓葬,这一时期的墓坑往往位居土墩的中部,且无打破和叠压关系。4.根据需要,二次堆筑。当早期堆筑的土墩已排满墓葬,晚期墓葬需要利用土墩时,并不采用扩大土墩,在同一水平面上再次构建墓葬的办法,而是采用以向上为主、向外为辅的方法进行二次堆筑。由此形成了两层或多层墓葬和叠压、打破关系众多的复杂现象。同时,二次堆筑的土层普遍较为杂乱,土层厚薄不一、结构相对松散。

岗地上的墓地均是在原自然山体的基础上人工堆筑熟土加高而成,其中G4较大,平面呈东南——西北走向的椭圆形,底径约150米,高约15米。其营建过程与土墩墓基本相同,只是由于岗地面积大而较少出现墓葬间的打破现象。

本次发掘的墓葬分土坑木椁墓、土坑砖椁墓、砖室墓三类。从墓形结构和出土器物判断,三类墓形之间有一定的承继、并存关系。

土坑木椁墓以东西向居多。平面多为长方形,亦有少量凸字形墓和刀形墓。长方形墓长1.5~4.5米,以3米左右居多,宽0.9~2.9米,以1.5米左右居多。凸字形墓由斜坡或阶梯墓道和长方形墓坑两部分组成,总长4.1~6.65米,宽1.8~2.95米。刀形墓1座,总长6.04米,宽4米。墓壁多为平直的熟土壁,有的墓葬葬具与墓壁间填以厚约10厘米的青膏泥,可视为楚墓埋纳遗风的体现。墓底普遍经平整,有的整个底面或四周铺垫一层砾石,以起到防潮作用,如D41M2。葬式以单人葬为主,部分为同穴合葬,亦有个别为异穴合葬。葬具普遍已朽蚀无存,从清理的葬具板灰和漆皮、枕木槽、随葬品的排列位置可知,木椁普遍设有棺室和放置器物的边厢,部分椁还设有头厢。随葬品呈现出分类归放的迹象:铜镜、钱币、兵器等小件一般随身入棺;其余器物的放置,长方形墓均置于边厢、头厢内,而凸字形墓则各有不同,或置于边厢内,或堆于墓道中。各墓随葬品数量从几件到数十件不等。器物的基本组合有早、晚两组,早期为陶鼎、盒、钫、瓿、敞口壶、罐、罍,晚期为陶瓿、敞口或盘口壶、罐、罍。其他随葬器物有炊爨器、罐、房舍和牲畜模型、铜镜等。土坑木椁墓时代主要集中在西汉中晚期。

土坑砖椁墓平面均呈长方形。墓圹内用略小而薄的长方形砖砌筑椁,椁顶盖木板。部分墓椁盖外设边框和挡土墙,随葬品以盘口壶、弦纹罐、梳状纹罍为基本组合,伴出有陶灶、铜镜等。时代主要集中在新莽至东汉早期。

砖室墓普遍遭到盗毁。依平面形状可分为长方形、刀形、凸字形、吕字形四种。长方形、刀形墓均为单室券顶墓。吕字形墓均为前后室穹隆顶砖室墓。凸字形墓形式多样且最为流行,依平面形状可分为船形和长方形两种;依墓室结构可分为单室墓、前后室墓、左右室合葬墓三种;墓顶结构分券顶和穹隆顶两种;墓壁壁体和墓顶的砌筑分单层砖和双层砖两种。墓室面积2.54~30.84平方米,大部分墓葬面积集中在6~15平方米之间。总体来看,砖室墓通行于东汉晚期至南宋。砖室墓显著的特点有三:东汉晚期、孙吴、西晋墓墓砖纹样和铭文较为流行且多样;六朝墓墓室结构和平面形状较为复杂,甬道前多设有排水沟;宋墓则流行左右室合葬墓。

发掘的成果主要体现在:1.各种墓葬形制及其随葬器物为研究该区域汉六朝时期墓葬的变革提供了材料。2.土墩以及土墩内的家族合葬墓分区分组现象明显;而岗地上的各墓葬则呈现出向心分布的规律。3.纪年砖室墓的发现为同批墓葬的断代提供了佐证。纪年砖铭有“永嘉元年”、“太康元年”、“太康二年岁在辛丑”三种。4.出土了一批精品文物。其中釉陶麟趾金、鸮形陶罐、奉饮器的侍者俑、独角兽俑、覆顶石、石屏风、石榻、金步摇头饰、四神仙人铜镜、瑞兽葡萄镜、铜鸠杖首、银丹葫、玉玦等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文物。5.墓砖、铜镜、钱币铭文和纹样具有一定的文字学、图像学价值。

本次发掘的墓葬年代跨度自西汉至南宋,墓葬续时性强,分布规律、信息含量大,是数年来杨家埠考古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它的发掘丰富了湖州地区历史时期的墓葬资料,证明了该区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考古价值值得重视。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