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阡文化遗址第二次发掘:6000年前豪宅现身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阡文化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现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出土的各类陶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红烧土”房屋遗址

从3月26日开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大学考古实习队与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合作,对青岛市即墨北阡文化遗址进行了第二次考古钻探和发掘。记者 4月6日采访了解到,在2007年第一次发掘的基础上,此次又新发掘了四座周代墓葬,发现了成套的陶器及殉狗等,同时还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早期的二次合葬墓及“红烧土”房屋遗址等。据介绍,本次发掘活动将持续到 5月底,力争通过发掘和研究追溯和还原6000多年前先民们的生活状态。

北阡文化遗址位于即墨市金口镇北阡村北的高台地上,从3月36日开始,山东大学考古实习队和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的20多位专业工作人员已经在这里发掘了四座周代的棺椁墓。这些墓葬东西长约3.7米、南北宽约1.9米、深1.8米,葬具为一棺一椁。

虽然这次没有在墓葬中发现青铜鼎,但发现了簋、鬲、豆、罐等陶器,而且还发现了殉狗的骨骼及牛的部分骨骼。山东大学的王芬老师告诉记者,殉葬狗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风俗。虽然当时处于奴隶制社会,但随着文明的进步,已经用殉狗来代替殉人。此外,还发现了周代人用来存储粮食的窖藏遗址和丢放垃圾的灰坑。根据此次的发掘结果,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玉海认为这是一个周代贵族的墓地。

据介绍,北阡文化遗址主要经历了两个时代,除了周代的文化遗存,还有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此次对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发掘中,同样发现了原本在胶东半岛地区非常少见的二次合葬墓。林玉海介绍,在大汶口文化早期,还是母系氏族社会,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一个氏族,财产公有,没有阶级、贫富差别,后来氏族首领死了,就会把先前去世的同氏族人的主要遗骨如头骨、股骨等挖出来同首领葬在一起。

此次还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最“豪华”的住宅——“红烧土”房屋的遗址。“以前也发现过,但保存得不好,诸如墙体、门向等都不清楚,而这次发现的保存比较完好,门道、柱洞等都非常清晰。”林玉海介绍说,当时的人类用粗木和泥土混合物搭建出墙体和屋顶,再用火烘烤,直至整个房屋变成红色,这样不但有类似于砖的坚固程度,而且冬暖夏凉。

记者截稿时又得到消息,在对一周代墓葬的清理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一件青铜戈。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