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文物引盗贼无数 文物天堂淅川的喜忧
这里需要发掘的文物点,占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河南段总量的47.2%
遍地文物常带来意外惊喜,也引来盗贼无数,抢救工作任重道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刘庆柱提议在河南建设南水北调博物馆,认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各省市中,河南省是总干渠最长、投资最大、文物点最多、文物保护工作量最大的省份。因此,在河南建设南水北调博物馆尤为必要。
素有“文物天堂”之称的河南淅川县又是南水北调中线渠首——丹江口水库所在地,在南水北调中线文物保护工程中,这里需要发掘的文物点数量,占河南段文物点总量的47.2%,可谓份额极大。
淅川县的文物抢救之路该何去何从?
淅川之喜
沟湾遗址位列
河南考古五大新发现
3月18日上午,淅川县上集镇沟湾自然村。在这个距离老灌河(古淅水)约800米的小村落一角,30多个村民正在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工作人员郑涛峰的领导下,卖力进行着考古挖掘。这里是被称为沟湾遗址的二期考古挖掘。“这里的文物很丰富,也非常具有价值,不能给它们造成破坏。”郑涛峰说。
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动工,作为中线工程起点丹江口水库所在地的淅川县,抢救性发掘文物也随之动工,沟湾遗址是其中之一。
淅川县素有“文物天堂”之称,挖掘点众多。前年底,沟湾遗址挖掘正式开始。在长达14个月的一期挖掘后,这里先后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大量房址、灰坑和窖穴,以及墓葬、瓮棺等。经初步整理,这些遗存可以分为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其中又以仰韶文化最为丰富。
让考古人员更高兴的是,在仰韶文化的遗存中,居然出现了环壕,也就是古人的防御工程,这是目前豫西南、鄂西北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具备环壕聚落特征的史前遗址。
靠着这个发现,沟湾遗址位列2008年度河南省考古五大新发现。对此,淅川县文物局办公室主任刘国奇称,50年前有关部门就曾对这里发掘过,但出土的文物很少,根本没有意识到还有这样的“天大惊喜”。
淅川之怒
遍地文物
引来盗贼无数
今天的淅川县文物工作者还沉浸在沟湾遗址带来的意外惊喜中,不过,对他们来说,也有怒气,那就是盗墓,以及伴随而来的大量文物被破坏。
淅川县仓房镇是一个三面环水的乡镇,深“陷”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工程完工后,它被丹江水淹没的面积会更大。但就是这样一个多水的弹丸之地,却又是一个文物——特别是以楚文化为特征的文物集中地。
楚文化多浪漫,文物也瑰奇。1990年的仓房镇徐家岭考古,曾发掘出10座战国楚墓,出土多件带铭文的青铜重器,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刘国奇说,这样的成就让工作人员认为徐家岭考古已经“万事大吉”,于是没有将其再列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而这一决定,又差点让文物毁于盗徒之手”。
据他介绍,2006年,他们到徐家岭例行巡查,突然在发掘过的墓地附近发现两个探孔。到淅川发掘的考古队很多,可没有哪个单位到这里发掘。求证后,他们断定这是盗墓贼的“杰作”,就联合当地派出所行动,分析盗墓贼可能经过的路线,制定了水旱两路伏击抓贼的方案。
第三天凌晨两点多,盗墓贼果然来了,民警抓了个正着。从盗墓贼口中,文物工作者知道了探孔下面还有古墓。6天后,考古人员开始对墓葬进行发掘。一座“甲”字形墓轮廓渐渐显露出来,从中出土了50多件青铜器,其中一件小口鼎肩部竟然刻有周代清晰的铭文。
“这个漏掉的墓被幸运发掘了,但还有许多古墓惨遭盗墓贼破坏。”刘国奇说,“流窜在丹江口水库周边的盗墓现象还是很厉害的,防不胜防。”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曹桂岑说:“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被盗的文物不计其数。其中虽然也追回了一些十分珍贵的文物,但有许多文物还是流失到国外。”多年来,他一直在主持淅川的考古发掘。
淅川之哀
重要遗址
深藏大水之下
盗墓让文物工作者愤怒,而在特殊年代里人们对待文物的态度,让他们只能感到遗憾,对那些文物的命运,只能用悲哀来形容。
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库加固工程,是该水库的二期工程。刘国奇介绍,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于1958年开始动工兴建,1973年开始蓄水,淅川就有大片土地被淹。
“由于当时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单薄和考古技术落后,导致丹江库区在被淹没以前,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文物挖掘活动。”他说,这其中就包括后来震惊考古界的下寺龙城遗址。
现在的下寺龙城遗址在丹江口水库157米水位线下。1978年,丹江口库区大旱,丹江水位一退数里。经过江水多年的侵蚀,深埋在地下的古老铜器像贝壳一样遗留在沙滩上。于是,盗墓贼和考古工作者都蜂拥而至。
“裸露出的古墓轮廓很明显,普通人也能找出古墓在哪儿。”主持当时发掘工作的曹桂岑说,在他的带领下,成片的古墓发掘出来,出土了整套整套的编钟,以及神兽等典型楚文化特征文物。他们还在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墓内发现了青铜礼器、乐器、兵器等,共计6098件,可以说一个墓室器物就涵盖了墓主人时代的时代特点。
墓主人是什么身份呢?曹桂岑称,在一件大型青铜鼎上,他们看到了楚庄王儿子王子午三个字。在确定了墓主人身份后,他们又想,楚庄王儿子的墓地可不是随便选的,难道这里就是现代人苦苦寻找的楚始都丹阳?
楚国兴于江汉,但它的始都在哪里,目前仍是一个谜。揭开楚始都之谜,将是一个不亚于兵马俑的轰动世界的发现。
“出土的文物表明这里还埋藏着众多楚国王族显贵,级别这么高的成片楚墓在这里出现,很可能这就是楚始都丹阳的所在。”现今,曹桂岑的推测已成为考古界的热点。
但由于下寺龙城有80多万平方米,淹没前的主动性发掘不多,所以至今还没法确定龙城就是楚始都。
淅川之乐
建议在河南建设
南水北调博物馆
淅川县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地位特殊,这里既是丹江口库区的末尾,也是丹江口水库淹没范围最大的地区,同时也是南水北调干渠的开端。
淅川的地理位置也很特殊,它是江汉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汇处,古今人文荟萃。正是因为这个,这里的考古发掘不时震动世人。
刘国奇介绍,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部门的批准,淅川县共有176处得到保护性发掘,其中地下161处,地上15处。
不过,在刘国奇和曹桂岑看来,这些数字根本不能覆盖淅川县淹没区本应发掘的文物点。“出于经费上的考虑,我们规划的文物发掘名单中,有许多被国家有关部门删除了。我们只能忍痛割爱。”曹桂岑说。
而记者见到刘国奇时,他正在淅川县寺湾乡里进行着文物普查,一个村一个村转悠,已经一个星期没有回到位于县城的家了。“已经列入发掘计划的不用再担心了,可那么多没有列入计划的怎么办?”他自问自答,“只能靠我们自己去保护。”
当然,随着考古发掘的如火如荼进行,现在大家还在思考另一个问题:众多的文物发掘出来,又该怎么去保存?
“我们正在申报建设渠首博物馆,用来保存淅川发掘出来的文物。”刘国奇说。而在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则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的议案。“建设南水北调博物馆是保证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正常进展的需要,也是南水北调工程出土文物保管和陈列的需要”。
这样的提议,得到曹桂岑的极力响应:这个提议非常好,南水北调博物馆建在河南有助于提升中部地区的文化品位,推动我国中部地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刘国奇,更在期盼这个提议能够落实。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