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名泉双泉绝顶 琅琊山失踪数百年名泉现身
志书上明明有着记载,为何却始终无法找到这一唐宋名泉“双泉绝顶”呢?滁州一帮酷爱户外运动的驴友们为此展开了长时间的探寻。终于,“没有完全按照志书记载的线路”,一位叫“琅琊乙人”的网友在琅琊山上找到了这口在竹林中隐身的千年名泉,在因欧阳修一文而闻名于世的醉翁亭边再添一景。
背后唐宋名泉“隐身”数百年
“山泉清可爱绝顶日淙淙一派已可甚飞来况复双”,在《四库全书?竹涧集》中,明代的潘希曾用这样的笔墨描绘过双泉绝顶的美景。潘希曾在整篇文章中,对滁州八景都有描绘。令人奇怪的是,虽然从明代至今经历几百年,但其他七景都各有始末,而唯独“双泉绝顶”这一景离奇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琅琊山志书》也记载,琅琊山丰山东侧山巅上,终年流水淙淙,曾为瀑布,水入玻璃沼。因其源头是两个比邻的泉眼而名。泉侧有“双泉绝顶”四字摩崖篆书,石刻长64厘米,宽44厘米。约考在唐代勒石。泉旁曾有建筑,遗址尚存。另在《琅琊石刻选》中存有拓片。
据当地传说,“双泉绝顶”是与醉翁亭并肩的琅琊山古迹,欧阳修等先贤们曾在此寄情山水。
觅踪“驴友”痴心不移苦寻觅
2008年,几位“驴友”在翻阅琅琊山志书时发现了关于“双泉绝顶”的记载,便决定按照志书介绍的路线进行寻找。可是数次上山均无功而返。
驴友“琅琊乙人”自认为对琅琊山“知根知底”,决定自己上山寻找。从2008年10月份开始,他几乎每天都上山,每次都找。“琅琊乙人”一边凭着自己“掌故”,一边按照相关典籍指示的地点寻找。可是“每次都兴致勃勃,但每次都失望而归。”
“双泉绝顶”篆书现巨石
2009年1月8日,“琅琊乙人”再次上山,这次他决定另辟蹊径,不按照书籍记载的线路,而是绕道而行。
“按照每个方向走30米的范围找,刚绕过小竹林,我就觉得有戏。”“琅琊乙人”突然发现竹林后有条小路,通往小丰山,远远看去小路尽头是个高高的平台。爬上平台后,他看见一面朝西的山坡上有处坑。“坑旁边的一块石头看上去麻麻点点的,像是有字”走上前去,他发现这个藏身于巨石之下的坑是个泉眼。旁边一块巨石上正刻“双泉绝顶”摩崖石刻。
“琅琊乙人”随后掏出矿泉水瓶,将巨石上的泥渍冲洗干净。“石头吸水后,字马上就出来了,‘双泉绝顶’,是篆书,非常清晰!”这一发现随后在当地的爬山爱好者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记者近日按照发现者的路线进行了回访,在陡峭的山路上,随处可见一些码放整齐的石头堆。文物专家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宋代抗金时在山上建造的防御工事遗址。山路走了约摸20分钟后,记者来到“双泉绝顶”石刻所在地。山坡一块裸露的巨石上,方方正正地刻着“双泉绝顶”四个篆体字。巨石左下方,有直径不足一米的泉眼,蓄积着一汪碧水。
保护摩崖石刻或抹“防晒霜”
据琅琊山园林文物管理科的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没有落款这块“双泉绝顶”石刻目前断代有两种说法。一说唐朝,一说宋朝晚期。“宋晚时期这一说比较可信,毕竟在唐朝时,琅琊山还没怎么开发,更不会有人有这样的闲情逸致留下墨宝。”
名泉既然已经被发现,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遗迹摆在了大家的面前。据介绍,“碑刻、金刻都可以移动放置于室内。唯独标识名泉所在的这摩崖石刻是万万动不得。就比如‘双泉绝顶’,真要是移到博物馆里,石刻本来的含义将无法体现。”目前,国内最得力的保护办法就是给摩崖石刻抹上“防晒霜”,就是用高压喷枪将液体有机硅喷射在石刻上,石刻表面会形成像一层玻璃状的保护膜。这样的方法就好比给石刻抹护肤品。“一年‘抹’一次,在防止石刻风化方面,效果不错。”
目前,滁州市琅琊山风景区正在紧急设法采用这一保护手段对这一遗迹进行保护。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