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水下生产遗址惊现西樵山 堪比加城遗址



○古代水下采石场遗址达数十万平方米
○初步推断可申报“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引发“佛山宋代是建材之都”等猜想
“我们在西樵山半山腰的石燕岩岩洞中,发现了超过意大利加城的水下‘采石场’遗址!”近日,记者接到广州龙德潜水服务公司潜水教练董国亮的报料,他们在佛山市南海西樵山的石燕岩洞穴中,发现了数十万平方米的古代水下采石场遗址。一年多以来,潜水公司组织国际洞穴潜水专业人士多次对西樵山石燕岩进行了水下潜水考察,拍摄了珍贵的水下录像,独家公布给本报记者。
带着这段珍贵的洞穴水底视频,记者向广东省水下考古专家请教,专家鉴定说:南海西樵山洞穴的水下采石场遗址,堪称迄今发现的国内最大、最完整、最雄宏的水下古代生产遗迹。“这是又一个沉睡水底千年的古代奇迹重见天日!”


现场:上百级台阶惊现水底
“洞穴四壁留有一道道古代采石工落下的凿痕,数百块已采集和切割好的石板‘半成品’倚靠在洞穴四周,似乎在说,这些古代工匠才刚刚来过。”
董国亮有数十年的水下潜水经验,他曾在“南海I号”整体打捞期间,在海底30多米深处拍摄了珍贵的“南海I号”水下录像在央视播出。由于掌握着十分丰富的潜水经验,他和他的工作团队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对一些从未有人进入的洞穴内进行探险。
2007年,董国亮将探险的目标锁定南海西樵山的石燕岩洞穴。“据之前的考古资料显示,西樵山从旧石器晚期就被用作采石场,一直到明清时还在使用,我想这里可能会找到一些先民生活的蛛丝马迹。”
到达南海西樵山石燕岩后,董国亮被现场环境惊呆:海拔100多米的半山腰上,石燕岩的3个岩洞里竟然都有山泉水。当董国亮潜入洞穴中的水底时,他被眼前的景象又一次震惊了:
洞穴水下竟然有十分规整的台阶,上百级台阶从洞口直通洞底。顺着台阶,潜水员潜入洞穴底部,在随身携带的强射灯照射下,一个古代采石遗址出现了。整个石场规模巨大,有数十万平方米,生产区、生活区和通道通联的数个小洞穴错落有致,结构非常复杂。洞穴的四壁上上下下留有一道道古代采石工落下的凿痕,数百块已采集和切割好的石板“半成品”倚靠在洞穴四周,可见是遗址废弃时没有来得及搬走的石材。
随后的一年多时间,董国亮跟他的工作团队先后近10次潜入洞穴内探秘,最近的一次下水探险是2008年底,新发现不断涌出:潜水人员在水底发现两盏铜制灯台、几个青花瓷碗以及搭在洞穴四周的几架人造竹梯,留下了古代采石工人生产加工时的痕迹,活生生的现场似乎在说,这些古代工匠才刚刚来过。
董国亮发现,直通洞口的台阶旁,竟然有一个人工开凿砌成的方形石池,“这是不是一个供洞内工人喝水用的蓄水池?”
另外,水底几个小洞穴竟然横竖支撑着几棵人腰粗的树干。它们为何出现在水下洞底?董国亮推测说,由于这个采石场总体面积相当于几个足球场大,为了保持内部结构的稳定,古人很可能从洞外搬来了这些大树做洞穴内部的支撑。“潜到洞底往上看,整个洞穴足足有10多层楼高。有趣的是不同高度的石壁上还插着一些粗壮的木棍,应该是古代工匠搭架子登高所用的架竿,因为他们必须爬到不同的高度开采石料,而不能只停在洞底。”
古代铜制灯台、上百块人工采集的石板、成年男子腰粗的大树干……这些场景一一记录在董国亮在水下现场拍摄的录像资料中。伴随着他拍摄的水底镜头,记者也仿佛闯入一个被凝固的时刻,那一刻古代工匠们正挥动斧头、采石搬料。


价值:堪比意大利古城遗址?
“采石场至少从宋代起就源源不断向佛山、顺德等地提供石材,证明佛山不仅是陶瓷之都,自北宋时期起很可能也是建材之都。”
发现西樵山石燕岩水下古代采石场后,董国亮邀请省考古所专家到现场鉴定,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魏峻带队前往,初步认可了石燕岩水下生产遗址的价值。
为了进一步鉴定,考古专家张松亲自潜入了深深的水下洞穴,一个小时的水下探险后,他浮上水面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太牛了!”张松认为,这至少是目前国内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最雄宏的水下古代生产遗迹。从规模上讲,西樵山石燕岩水下采石场有数十万平方米的古代遗址现场,远远超过意大利中世纪时期被当作“采石场”的加城遗址。
魏峻认为,这个遗址的最大价值在于,整体结构保存非常完整,由于被水浸泡的缘故,凝固了一个活生生的古代采石场生产现场。
石燕岩水下古代采石场到底始于何时?张松翻出了《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省分集》查阅,原来西樵山石燕岩已经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书上有这样的记载:石燕岩采石遗址,宋—清,明后发展洞穴开采,以斜井掘进后采石,现洞口人工采石痕迹明显。张松说:“考古专家们根据石燕岩裸露在地面上的一小部分,将其定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却从未有人发现这个洞穴的水中竟然完整地封存了数十万平方米的古代采石场遗址。”
张松认为,这一采石遗址一旦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完全具备申报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资格。
“古时候在佛山等地,大户人家都用石板做宅门,石门是财富和身份地位的象征。佛山等地古代民居庭院、祠堂、庙宇里主要使用一种‘鸭屎石’的建材,很可能就产自这里。”张松认为,西樵山的石燕岩水下采石场至少从宋代起就源源不断地向佛山、顺德等地提供石材,曾经为当地经济起到巨大作用。“这个遗址的发现很可能证明,佛山不仅是陶瓷之都,自北宋时期起,它很可能也是一个建材之都。”
谜团:古采石场缘何被废弃?
“这很可能是由于洞穴采得太深(超过40米),最后打通了西樵山内的泉眼,泉水最后溢满了洞穴覆盖了这个巨大的古代采石场。”
西樵山的采石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早期,魏峻告诉记者,考古工作者曾在西樵山上发现多处新石器时期的采石基地。
“西樵山其实是新石器时期南方一个大规模的采石场和石器制造基地。1958年发现的西樵山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西樵山东南坡和中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三大石器制造场遗址之一。经中山大学、广东省博物馆等单位多次发掘,出土遗物非常丰富,有加工石器用的工具石砧、石锤、琢锤,石器生产工具石球砍砸器、刮削器、石斧、石锛、石铲等。”考古专家告诉记者。
这次发现的石燕岩水下古代采石遗址,至少在宋代就已开始使用,为何这么大的采石场最终被废弃?张松分析说,很可能是由于洞穴采得太深(超过40米),最后打通了西樵山内的泉眼,泉水最后溢满了洞穴覆盖了这个巨大的古代采石场。“这也是石燕岩水下采石遗址的价值所在,因为大部分在陆地的采石场都被后人生活、生产痕迹破坏了,但在西樵山石燕岩的水底,古人生产和生活的未解之谜被封存了下来。”
目前,水下古代采石遗址的洞底被一层厚厚的淤泥覆盖,考古专家推断,淤泥之下很可能隐藏着更大的秘密,如埋藏着古代工匠遗留的采石工具、甚至古人携带到洞中使用的一些生活器皿等都可能在随后的发掘中呈现在世人眼前。
张松说,由于该水下遗址结构复杂,深入调查工作尚需更多资金与设备,更多的秘密有待考古人员深入发掘后才能揭开。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