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古沉船511块船板全部发掘出水

经历了45天的艰苦水下作业,一艘在西沙沉睡了800多年的宋代古沉船终于浮出水面。中国西沙考古工作队日前将“华光礁I号”南宋古沉船水下拆解为511块船板,全部发掘出水,这是我国最完整的一次水下考古发掘,填补了中国水下考古领域的一个空白。

-历经十年三次发掘

位于西沙群岛华光礁内侧的“华光礁I号”南宋古沉船发现于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目前在远海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船体。

1998年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物部门初步试掘,出水文物约1800件。2007年,由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体厅共同组建的西沙考古工作队,对“华光礁I号”沉船遗址再次进行考古发掘,出水文物近万件,绝大部分为福建和江西景德镇产的陶瓷器。

时隔一年半,在技术、人员条件相对成熟之际,由30名考古成员组成的水下考古队于2008年11月再次出发,赴远洋探秘。通过本次发掘,考古人员发现,“华光礁I号”沉船船体残长17米,宽7.54米,舷深3米至4米,有三个残留的隔舱。经过一个多月水下作业,2008年12月27日,考古队员将“华光礁I号”沉船拆解为511块船板,并将其一块一块全部托出水面。

至此,经过长达10年的探索,这艘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宋古船面纱终于全部揭开,共发掘1万多件古瓷器和511块古船板,“华光礁I号”沉船遗址发掘项目圆满完成。

如今,511块船板全部存放在海南省博物馆,等待脱盐、脱水和防霉处理。下一步,工作人员还将用电脑技术对船体进行建模复原,直到最后实现实体复原。

考古人员认为,此次古沉船的发掘为研究南宋时期的造船、航海、瓷器制造、海外贸易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价值。

-水下考古人员辛勤工作45天

45天在远海飘摇,船上生活,水下工作,30名年轻的水下考古队员克服了晕船、天气恶劣、通讯不畅、补给不足等困难,将这艘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宋古船成功打捞出水。

海南省文体厅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亦平也是这次水下考古队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水下工作的艰辛程度远远超过陆地发掘,由于海水的巨大浮力,考古队员必须腰系四至五块总重达四五公斤的铅块,同时背负重达15公斤的氧气罐才能沉到海底。而且当时的季节并不适合水下工作,每天6至7级的东北风,礁外海浪达到4米,风再大一点,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我国首次最完整水下考古发掘

此次对“华光礁I号”古沉船的发掘是从船货到船体的发掘,完全由考古工作者亲自在水下作业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对“华光礁I号”南宋古沉船的发掘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我国第一次在远海对古沉船遗址进行全面发掘清理,是我国第一次最完整的水下考古发掘。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