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灭绝有线路图? 广州“捡”到广东首枚恐龙蛋



省博物馆新馆增自然馆,将展出广州产恐龙蛋,记者专访当年专家重现广州唯一一次恐龙考古发掘
即将开馆的广东省博物馆新馆中,一大亮点是新增加的自然馆。一段时间以来,工作人员们在全国各地奔波,搜集未来的重头展品——恐龙化石。有关负责人介绍,观众原有的恐龙类藏品,只有一窝恐龙蛋。而这窝恐龙蛋,则是地道的“广州出品”。
广州也有恐龙蛋?日前,记者采访了当年吉祥大厦考古的主持人、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资深考古人丁巍,发掘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轶事。
市政府地下
可能有恐龙蛋
与南雄等广东大名鼎鼎的恐龙化石集中地相比,广州在古生物领域中的名气小得多。但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人们就首次在河南晓港公园捡到了恐龙蛋的化石,这是广东首次发现恐龙蛋。1976年,地处芳村白鹤洞的广州钢铁厂挖防空洞时,在原来认为是新生代的地层中,又发现了两只恐龙蛋化石。1987年,6公里外的平洲(属佛山南海区)在修筑公路时再次发现恐龙蛋化石。两地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属于同一类型,属圆形和副圆形恐龙蛋。接下来的几年中,广州一共有7个地点出现了恐龙蛋的踪迹。1994年,在广州市区东山共和路一处工地发现一窝恐龙蛋化石,属长形蛋,收集到7枚个体,长径为17~18厘米;1998年吉祥大厦工地还进行了唯一一次恐龙蛋化石系统考古。
丁巍说,广州目前所见的恐龙蛋化石点的分布,已涵盖市区大部。这说明广州城的地下可能存在着一个数量、种类都颇为可观的恐龙蛋化石群。就吉祥大厦工地恐龙蛋化石走向分布来看,今吉祥路南段、中央公园,以及市政府的下面,极有可能是数量很大的恐龙蛋化石蓄积地。
黑色黏液本可
还原恐龙相貌
记者了解到,之前所有的恐龙蛋,几乎都是无意中捡到或爆破而出的,真正进行了系统发掘和整理研究的,广州迄今为止只有吉祥大厦这一次。丁巍告诉记者,古生物考古与其他考古门类不同的是,能够成为“化石”而保存下来的,大多深藏在坚硬的岩石中,发掘更加费时费力,成本也很高,所以这类考古在国内的发展相对较不充分。
所以这次发掘也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遗憾:当时现场工作人员及专家发现一些恐龙蛋壳出土时,内壁附着一些黑色黏性液体,一批蛋壳上还粘着已炭化的黑色物质,这些物质肉眼可见其细小颗粒状或竖向纤维状结构。但一方面是没有经验,另一方面是现场条件有限,没有马上取样,发掘出来不久,这些液体就变干,难以分析了。后来著名恐龙研究专家赵资奎在广州得知此事,也连呼可惜。
丁巍说,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恐龙考古中,设备相当精良,这类液体或者其他有机物质,通常可以得到迅速的处理和分析。因此现在专家们可以精确还原恐龙的相貌,甚至皮肤的细节。但在中国的考古中,还难以做到。
地底20米掘出恐龙蛋窝
椭长形蛋省内罕见
1998年6月下旬的一天,广州市吉祥路吉祥大厦建筑工地上,为打地基而进行的爆破正紧张进行,炮声隆隆。一位工程师在路过一处炸点时,偶然发现在炸出的碎石中,有些石头的形状比较奇怪,圆溜溜,好像鸟蛋的形状。他很快将这个消息报给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接报的考古队员们和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张镇洪教授一道赶到了现场,初步认定,这些“怪石”是约1亿年前的恐龙蛋的化石。广州考古史上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恐龙考古,就此拉开了帷幕。
那位工程师发现恐龙蛋的地方,是距离地面14米的地下。刨去上面第三、第四纪的强风化层,坚硬的红砂岩层出现在考古队员们面前。
通常来说,红砂岩层是典型的白垩纪地层,也就是典型的恐龙时代地层。广东境内几处发现恐龙的地点,如南雄、河源,都是红砂岩埋藏很浅的地方。从地质的角度来看,广州属于古代“广州-三水”盆地的范围,广泛分布着红砂岩的地层,但埋藏较深,普遍在10~15米的地下,因此恐龙化石也就很少有露头的机会。
对红砂岩的发掘,考古队采用了定向爆破的方式。“当时工地上真是炮声隆隆。建筑工人们爆破,我们也爆破;他们打冲击钻,我们也打。噪音大得说话都要扯着嗓子,很快就哑了。”丁巍回忆说,“炸药考古”在广州考古史上,也是个新鲜事物。
恐龙活动层找到了,但是怎样找恐龙蛋窝?考古队员们分析,过去恐龙活动的地方,应当是在水陆交界的湖岸地带。于是首先定位“岸边”,接着开始向下发掘。就这样从地下14米一路爆破下去,发现了很多化石碎片,其中不少是恐龙蛋的碎片。直到地下19米的地方,一整窝的恐龙蛋终于露头了。随后又继续发掘至22米,陆续发现了一些零散或破碎的恐龙蛋化石。
这次发掘面积约200平方米。在距地表16至22米深之红砂岩层中,呈湖相、河相交叠的堆积层次达十数层,表明在距今约1.35亿~0.7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这里经历了多次沧海桑田的变化,也表明该处较长时间都是恐龙的产蛋区域。
丁巍介绍,这次发掘中涉及恐龙蛋的种类之多,令人惊叹。除了常见的椭圆形蛋、扁圆形蛋外,还有长仅5厘米的小型椭圆形蛋及直径约4厘米的圆形小蛋,更有目前省内罕见的一种——两端略尖,状如纺锤的椭长形蛋。这批恐龙蛋既有表面光滑无纹者,也有饰条形暗纹者;蛋壳有厚达2.5毫米者,也有薄如片纸者;有蛋壳坚硬者,也有蛋壳酥软者。此外还发现了当时恐龙产蛋时的活动痕迹。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些恐龙产蛋时先用尾巴扫平地面,产完之后以尾部扫出一土堆将蛋掩埋好;有些则习惯将蛋产在浅坑中,再以土掩埋。
恐龙灭绝有线路图?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邱立诚告诉记者,迄今广东地区已在南雄、始兴、河源、惠州、梅县、茂名、广州、番禺、南海、三水等地都发现了恐龙蛋化石,其中以河源盆地发现的数量最多,说明广东区域内蕴藏有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
但是广州至今尚未发现恐龙骨骼的化石,邱立诚表示,“有蛋无骨”和“有骨无蛋”是恐龙化石发掘中的常见现象。可见恐龙生产和活动的区域,还是有一定差异。相对而言,中国西部是骨多蛋少,东部则是蛋多骨少,这是否反映出恐龙时代后期,越来越多的蛋难以孵化,是否就是一条恐龙的灭绝路线图,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广东其他地方恐龙化石一览
南雄:目前,南雄市博物馆收藏的恐龙蛋化石约300多枚,有10多窝。加上国内其他科研机构并带走的恐龙蛋化石,总数约有1000枚以上。
始兴:始兴县博物馆收藏的恐龙蛋化石有314枚,其中长形蛋有73枚,总窝数为20多窝。
河源:河源1971年在市郊的牛牯寨山曾发现一枚长形恐龙蛋化石。但此后20多年间未见再有发现,直至1996年在城南郊又有了发现,随后在市区周边地区出土大量恐龙蛋化石和一些恐龙骨骼化石。迄今,发现恐龙蛋化石共600多窝,河源市博物馆收藏有12300多枚。
惠州:恐龙蛋化石最早发现于1990年,迄今,已发现恐龙蛋化石的地点共有四处。
梅县:1995年,梅县白渡镇发掘出三窝恐龙蛋化石,总数量有50多枚。
茂名:1994~1996年间,在茂名市区范围内共发现6个恐龙蛋化石点。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