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古城集体消失之谜:气候变迁 沧海变桑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早期城市的城垣令现代人惊叹

至本月上旬,长江中游已先后发现16座新石器时代的城址,这些早期城市全都在距今5000年左右兴起,又在距今约4300年左右消失。古城的集体消失,是一个历史之谜。

早期城市令现代人惊叹

12月上旬,当黄陂张西湾城址结束发掘工作时,人们不禁为那厚厚的城垣而诧异。 城垣宽度30余米,就连万里长城也不过是其宽度的三分之一。不足10万平方米的小城,修筑这么厚的城垣究竟是为了什么?

今年6月,在距该城不过10公里的孝感市郊叶家庙,也发掘出一座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垣和壕沟最宽处竟有50余米。

类似张西湾城址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长江中游地区已先后发现16座之多。 考古学上已将江汉平原类似城址命名为“石家河文化”。

宽阔城墙是为防御洪水

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徐少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红星等专家,通过多年潜心研究发现,古气候的变迁对早期城市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新世中期(距今6000年—5000年左右),长江中游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约15℃,雨量充沛。那时候江湖都没有人工堤防,必然洪水泛滥,长江中游在全新世早中期曾发生四次大规模的洪水。江汉平原在同一时期兴起城市群,厚厚的城垣,就是那时的堤防。

气候变迁让沧海变桑田

到全新世晚期(距离4000年左右),长江中游的气候开始出现由热到冷、由湿到干的转变。“如果气候没有变化,我们这里现在应该还有犀牛、老虎。”华中科技大学古建筑学者张良皋教授这样说。

湖泊干涸了,土地露出水面,人们便到地势更低的水边去开荒种地,早期城市渐渐消失了。徐少华教授说:“人类社会的早期,说穿了就是环境决定论。”即使在今天,环境对城市的影响也绝对不可忽视。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