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发现一古堡群 相传郑成功宗族后人曾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堡群成员之一——将军洋田边古堡只剩残垣断壁

四座古堡凌角相对、相互呼应,以山寨为后备,共同生活及抵御盗匪外敌。昨日,厦门文物保护中心在同安莲花镇澳溪村发现这一古堡群。

据悉,这些古堡在明末清初建起,还相传有郑成功的后人在里面居住,这也是厦门首次发现相邻古堡为数最多的古堡群。

古堡相距不足千米

记者来到澳溪村将军洋一小山边的第一座古堡看到,古城堡已被破坏严重,只能看到长满杂草的大概墙体,在城墙方有条小沟,古堡内除了积水就是杂草丛生。

据文物普查人员郑东介绍,整座古堡呈长方形都是用卵石砌起,墙上端有走马道,墙上有望孔或枪眼,初步确定为明末清初建筑。

第二座古堡在澳溪村中庄内。该古堡呈半圆形,在进口处一边还可见到古堡城墙,相连接有一排呈弧型建起的民房,古堡中间有一祠堂建筑,但已破碎不堪,无人居住,旁边已建起许多新楼房。

郑东称,该古堡原来的建筑呈马蹄形,长约54米,西角门旁建有二层楼古厝,为观察楼及古堡制高点,正中为郑氏祠堂,为二落带左右护龙的典型闽南古厝民居,护龙外围及古厝后院又围绕弧形石墙建有弧形小房厅,作为杂物间和厨房,即民居的后界。整个古堡是一座建有城堡防御功能的家族式大型古厝民居。

第三座古堡在邻村的湖山,也呈长方形,保存较为完整,古堡入口处门上横梁刻着“保合太和”四个大字,前后落款为“康熙丙子年(1696年)立”和×××吉旦立”字样,古堡城墙有5.7米高。第四座古堡在井内,也呈长方形,已破坏严重。

据同安文管办主任洪文章介绍,这四座古堡初步确定都是明末清初建造,堡间相距不足一公里。

有客家人居住样式

中庄内的古堡村民介绍,该村居住的除了姓郑还有姓陈的,相传是郑成功在同安驻军作战时遗留下来的郑氏家族后人。70岁的陈阿婆说,她50年前搬来住,那时古堡还住了一些人,城墙还很完整,后来才逐渐被拆除建上新房。

郑东介绍,这样的古堡群在厦门还是首次发现,四座古堡凌角相对、相互呼应,在防御上有一定联系,是面向公众的公用型建筑群体。从古堡的建筑可看出,当时居住人群有一定的经济条件。

洪文章认为,古堡除了用于生活居住外,主要功能是防御。古堡前设有防护池,墙上有走马道和墙面的枪眼,都能看出当时居民为了防御下了很大工夫。

据洪文章介绍,明末清初,古同安(包括现同安、厦门岛内、金门等地)经历了许多战事,许多迁住该地的外来人员除了同本地人争土地外,还要担心匪寇的侵袭;禁海内迁,也成为许多大户人家在此居住的原因。

洪文章称,几座古堡的建筑风格都有着闽南特色,在近唐时期大多以家庭式居住单位,而古堡是以家族式为单位,有着客家人的居住样式。古堡较为集中,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形态,提供了有力的史料证据。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