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室考古:面对可怕的“尸毒”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了操作起来更加方便,考古队员不做任何防护,仅凭一根筷子长短的小竹片,徒手对满是“淤泥”的墓室进行清理;打开一座宋代砖石墓时,墓室里的气味弥漫开来,人都无法靠近;一堆碎片,工作人员要耐着性子一片一片进行对拼,直至把文物修复……

城区黄埭高坟墩墓葬现场发掘已经告一段落,后期的文物整理和修复也进行过半。在过去的5个多月的时间里,五名考古队员将掩埋在高坟墩墓葬中的宝贝一件一件捧出,再一件一件清洗和修复。日前,几位参与了前期发掘和后期整理修复的考古队员,给记者讲述了一些在这次抢救性发掘过程中发生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三个高温月野外作业五个考古人轮番中暑

黄埭高坟墩墓葬从今年6月3日开始抢救性发掘,一直到9月10日所有现场发掘工作结束。参加现场发掘的主要队员共有五名,带队的是苏州博物馆副馆长张照根。每天早上7点队员们就要到高坟墩,如果当天计划内要开墓的,那还得去得更早,晚上正常的话5点收工。如果开墓的话,一般要干到7点多天完全断黑。因为发掘要保证速度,不能拖太久,所以队员们往往在墓坑里一蹲就是半天,遮阳的物件基本上就是一顶草帽。八月份最热的那几天,实在受不了了,才支一个简易凉棚。

下班回到住处后也还不能休息,得初步清理发掘出的文物。很多容器内部都是泥,需要在不损害文物的前提下,把里面的泥一点一点取出来。“别以为掏泥很简单。”队员说,很多陶罐出土时有裂缝,掏土时要格外注意,一旦碎了,那文物的品级马上就降一级,所以队员们都需要先用布把文物包裹好,然后再一点一点掏土。

“这三个月正好是最热的三个月,那一段日子里,我们五个人几乎是轮番中暑。”队员朱春阳回忆说。三个月下来,大家的脸色都成了土黄色。

避尸毒挖土工不愿靠近开挖第二天老师傅病倒了

高温的考验还只是一方面,打开墓室时散发出来的臭味,有时候对队员的伤害更大。“汉墓还算好,因为汉墓基本上都是土穴墓,味道相对来说还不大。味道最大的是宋墓,因为宋墓大多是砖石墓,在开挖之前都是封得严严实实的,腐尸气全部封在墓葬里面。”队员牛煜龙回忆说,当时挖开高坟墩的那个宋代砖石墓时,味道非常大,雇工都不愿意前去铲土和担土,说闻了这种气味肯定要生病。后来散了很长时间的味后,雇工才肯靠近。

雇工可以等味道散去,但考古工作者可不能等,一来是文物出土后暴露在空气中,说不定就会起变化;二则需要尽快把文物清理出来,免得节外生枝。当时队员钱松甫率先就下到墓坑里,用一点一点清理着墓坑内的淤泥,而在他的身后,墓主未腐去的白骨还清晰可见。虽然在古墓里的东西,肯定是有尸毒的,这一点考古队员们心里都非常清楚,可是为了在清理过程中不碰坏文物,考古队员们基本上都不做防护措施,而且人要蹲下,脸要凑近了,用筷子长短的小竹片,或者小刷子,一点一点地拨开泥土。牛煜龙说,那个宋代墓开挖后的第二天,52岁的钱松甫师傅就病倒了。这和宋墓里的尸毒,多少有点关系。

土墩一点点被挖开心情像坐过山车一样

“三个月的抢救发掘,充满着期待、失落和兴奋,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队员朱春阳说,当时大家都以为下面有个战国墓,而且与上虞河对面的鸿山大墓如此近,所以如果真的是个战国墓的话,那对于进一步弄清楚吴越文化的变迁,会有很大帮助。而且据文献资料,黄埭是当时春申君黄歇主持建的城,但这也只是根据古代文献资料,目前为止还没有考古方面的佐证,所以如果确实是个战国墓的话,可以进一步了解相城的古代历史。

考古队员们首先选取高坟墩的四分之一开始发掘,很快就找到了不少原始瓷和夯土层。“当时我们可兴奋了,都觉得下面一定是个战国墓。”可是很快就证实,所挖到的是个汉代墓。但根据土层机构,考古队员认为战国墓还在另外的墩里,于是马上向西扩方,很快就发现一座大墓。“当时我们几乎就断定,这就是战国墓。”兴奋的考古队员立刻向下挖掘,结果却又一次让大家失望,还是一座汉代墓,只不过这个汉代墓比较特别,还是个独木棺墓。继续扩方,很快就挖到了青铜弩机,“这一次大家真是兴奋得快叫起来了,因为青铜弩机就是战国时普遍使用的武器。”

直至挖完整个高坟墩,考古队员们也没有找到预期中的战国墓。心情则一时兴奋,一时失落,此起彼伏。

从一堆碎片开始对拼全得靠手指尖上那点精细

现场发掘工作结束以后,考古队员们下一步工作就是整理和修复文物。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很多陶器、瓷器、漆器,还有玉器、玛瑙,出土时已经碎成一堆碎片,要将这些碎片分类,对拼,然后进行修复,工序的繁琐,工作量的巨大,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以陶罐为例,队员们首先要根据发掘地点,将碎片收集。然后根据类别,是红陶、灰陶,还是釉陶,是罐、壶,还是盆,将碎片分开,然后用专门的清洗剂把碎片处理好,再判别是罐口、罐腹,还是罐底,这才动手进行对拼。接口能吻合,表面纹路能对上,就用专门的粘合剂粘上。很多时候,将所有的碎片都用上了,也拼不成一个完整的器皿,总有碎片已经遗落,所以队员们还要将不足的部分用石膏补上。“陶罐、陶壶这种东西还好,毕竟还算比较规正,如果是早期的如爵之类的,那更难把握器皿的造型,修复起来就更难了。”队员们介绍,修复文物可是件精细活,全凭手指头尖一点一点完成。

历风雨酷日忍枯燥繁琐和墓葬古尸文物打交道

在整个队伍中,年纪最小的牛煜龙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系。“学考古的人很少,全国开考古系的大学也不多。”牛煜龙说,当初读了这个专业后,发现考古根本没有想象中那样轻松和充满惊喜,更多的则是繁琐和枯燥,就拿修复和作图写报告来说,需要眼睛盯着手上动着,一坐就是半天。相比工地上风吹日晒的苦,牛煜龙反而觉得还好些,因为在工地上,随时能享受到发现时的惊喜。

整天和墓葬、古尸、出土文物打交道,在社会交际中会有影响吗?牛煜龙说:“应该还好吧,既然是朋友,那就无所谓了。”最后牛煜龙说,考古的乐趣只有考古工作者自己能够体会,能够亲手将文物上的泥土一点一点剔除,这种“见证历史”的乐趣,是他最享受的。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