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猜想:一号汉墓衣箱发现“美洲来客”


2008年11月25日,省博物馆一号墓展厅,锦饰内棺前一队游客正专注听讲。自今年3月20日免费开放始,更多人走进省博,发现钩纹皮蠹这个问题的只有刘兴诗。
上世纪末,四川人刘兴诗参观完马王堆汉墓陈列,提了一个问题:原产美洲、一个世纪前才传入英国的钩纹皮蠹,怎么会出现在2100年前的汉墓?是教科书出错,还是说亚洲和美洲早在2100年前便有航海联系?
湖湘地理从四川追访到长沙,发现虫子标本却早在20年前已经去了北京。谁来确证,它究竟从何而来?
这种懒惰的美洲“外来物种”,若不经人为媒介很难到处传播
某年(20多年前),我到长沙访问,应邀参观马王堆汉墓博物馆。看完了展品,再仔细看资料,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据记载,在随葬的白茅草和丝织衣服中,有一些钩纹皮蠹的成虫和幼虫被发现。
记得书上说,钩纹皮蠹特别喜欢吃皮革、烟草、茶叶、衣服、粮食、油脂等动植物原料的制成品,经常生活在仓库、车船和家庭储藏物品里。
它的惰性很大,如果不经过一定的人为媒介,很难到处传播。它原产美洲,后经货物转运才传到世界各地。以和美洲交往特别密切的英国来说,钩纹皮蠹也是最近一个世纪内才传入的。想不到这种昆虫竟在2100年前的马王堆汉墓内出现了。
是否两千多年前马王堆这位老太太和遥远的美洲之间,真的存在着某种神秘关系?难道她的家人中有人曾经到过美洲,带回夹藏有这种昆虫的衣物或其他物件?这样一来,用现今的术语来说,这位老太太岂不成为“侨眷”,甚至“归国华侨”了?简直荒唐无稽。
南加州的海底石锚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钩纹皮蠹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无独有偶,从美国也传来了一个消息。有一次,我随同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在太行山考察。贾先生告诉我,一位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大学的考古学家来信,谈到在南加州附近的海底,发现了三个奇特的“石锚”。
美洲从来就没有这种形式的船锚,只是在我国广州一座东汉古墓出土的陶船上,才在船头吊有类似的石锚。其中一个石锚表面包裹了一层薄薄的锰沉积物,根据锰每千年积聚1毫米计算,推测它约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几乎正和马王堆汉墓的时代相同。
听了贾先生的叙述,我不禁产生了一些非非之想。这几个石锚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钩纹皮蠹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
倘若这两个有趣的发现都是真的,是否表明早在汉代,就有无名的中国航海家到达过美洲,在那里沉落下石锚,也把原产美洲的钩纹皮蠹带回中国,夹存在马王堆老太太的衣服里?
以上只是我的片面猜测,还需要小心论证。千万别像有人为了证明殷商时期就有中国人到达美洲,以为“印第安”乃是相互问好的“殷地安”的讹音那样可笑。
一个问题是钩纹皮蠹的原产地,是否仅限于北美洲,它是中国的原产,还是像葡萄、西红柿一样,都是后期传入的舶来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都曾经出过一个笑话。在北郊磨盘山一个汉墓里,意外发现了西红柿种子。发现者兴奋异常,未经仔细琢磨,就认为这是一个“铁证”,可以改写西红柿进入中国的历史。甚至可以据此下结论,以为西红柿也原产中国。但最后经过仔细研究发现,由于墓室破损,雨水将地面农田里的西红柿种子冲带进汉墓,一场闹剧灰溜溜收场,弄得好不尴尬。
马王堆汉墓里的钩纹皮蠹是否也有这个可能,需要进一步核实,还不能匆促下结论。不过从马王堆汉墓封闭严密,那位沉睡两千多年的老太太开棺时面色如生,钩纹皮蠹的残骸并非在表面,而是夹藏在衣服笥内的衣服里,似乎可以排除成都的笑话,不是后期侵入。
另一个问题是,南加州海底发现的所谓“石锚”,是否真是中国沉船遗留的一种特殊的船锚?有考古学家以为是石器时代的一种特殊穿孔石器。真相究竟如何,需要进一步论证。
关于这个不成熟的看法,我早已在一些文章和相关书籍里发表,很快就被许多地方转载,把我的一点猜想进一步发挥,说得十分确凿可靠,似乎真是汉代航海到达美洲的一个铁证,这使我极其不安。
作为始作俑者,我觉得有义务解释清楚
刘兴诗四川德阳人,地质学教授,史前考古研究员,果树生态环境学研究员,著名科幻小说家。
胡适先生说,大胆假设,还须小心求证,从不同角度仔细审视自己的观点是否有问题。绝对不能抓住一点便不及其余,灵机一动就沾沾自喜,尽力维护自己的观点。
作为始作俑者,我觉得有义务站出来解释清楚。今天有幸在《潇湘晨报》重新谈论这个问题,不是冒昧无知宣布自己的“新发现”,想出什么风头,而是我学识有限,无法判定真伪,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供给大家讨论。顺便针对网上和其他地方一些误传,消除由我当年的言论引起的不良影响。为此再次重申,当年我仅仅出于怀疑,并没有作出结论。这个意思必须讲清楚,希望朋友们能够理解才好。
[GEOGRAPHY声音]
太荒唐了,西汉时中国不具备远洋航海能力
侯良(湖南省文物局原文物处处长,马王堆汉墓发掘者之一)
是这样的,马王堆汉墓里发现了一些黍谷和昆虫之类的东西,但做考古的毕竟不是这方面的权威,术业有专攻,所以在1973年,就请了中科院的人,将这些东西带回北京进行鉴定。当时研究马王堆的人多啊,来了四十多个研究所,好几百人呢。
中科院在做了鉴定之后,把谷物还回来了。因为这个很重要,可以说明当时的食物构成和农业状况。但昆虫这东西,当时我们都没有在意,也没有说要回来,所以就留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了。马王堆汉墓动植物的发现,他们另外写的报告,所以不在考古发掘报告里。
至于根据钩纹皮蠹说中国在西汉时和美洲有联系,太荒唐了。现在各种考古发现和历史资料中,都没有西汉能够远洋航行的证据。鉴真东游时,已经是唐朝了,可你看死了多少人啊,郑和下西洋是明朝,也比辛追那时晚了一千多年。至于说从白令海峡过去,数万年前亚洲和美洲在那儿连在一起,可2100年前就跟今天差不多,还是要乘船才能过去。
我觉得,可能是昆虫学家过去没有发现一点,就是钩纹皮蠹实际上也产于中国,这也是一种猜想嘛。
钩纹皮蠹原产美洲的论点
应据此予以否定
朱弘复(原中科院北京动物研究所代所长,马王堆汉墓钩纹皮蠹研究者,2002年去世)
从前法国一位昆虫学家Fauvel认为钩纹皮蠹是美洲原产,迄今昆虫学文献中仍沿用这一论点。
我们知道,美洲动物区系同亚洲的差异颇大。在地球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北美洲可能曾一度与欧洲有连接,南美洲可能曾一度与非洲有连接,但同亚洲是隔开的。推测钩纹皮蠹在2100多年前就已由美洲(沿陆路)传到湖南长沙,于事理上是不通的。
英国现有24种皮蠹记录,其中9种为英国原产,9种是近几十年间从外国传入,另6种虽曾传入,但未繁衍。目前全世界已知皮蠹约600种以上,我国有20余种。足见没有一定的人为媒介,此类昆虫不易广泛扩散。因此,我觉得钩纹皮蠹原产美洲的论点,应予否定。(引自《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动植物标本的研究》,1978年)
[GEOGRAPHY幕后]
马王堆钩纹皮蠹现存北京动植物研究所
十月下旬,去四川进行大九环线震后重访,遇刘兴诗教授。虽然谈的是有关大断裂带的地质问题,但刘教授思绪飞扬,天马行空,很快从地质问题跳跃到了诗歌,又从诗歌说到了考古。
当我们发出邀请,希望他有时间到长沙做客时,刘教授立刻提及马王堆。让他印象深刻的并非那些精美的丝帛和漆盒,却是一种名叫钩纹皮蠹的小虫子。
据钩纹皮蠹的发现猜测亚洲和美洲在2100年前便有航海联系——这在刘兴诗的《航海的故事》一书中有提及,不过只寥寥几句。
回长沙后,我们又找到湖南农业大学昆虫学专家文礼章教授。文教授提供了部分有关钩纹皮蠹的资料,但提醒,猜想没问题,先得证明那些虫子确实是钩纹皮蠹才行。
与此同时,我们也向湖南省博物馆申请能亲睹钩纹皮蠹。最终反馈的消息,并不在省博物馆,去了何处也并不清楚。
幸好,省博还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动植物标本的研究》一书。“成虫2头(残骸),幼虫20头(6头完整,其余都为残骸)”——这是有关马王堆一号汉墓钩纹皮蠹发现的确切记载,并附以图片和详细介绍。将其与国外昆虫网站上钩纹皮蠹的图片及说明对比,包括触角和肢体等细微处都完全相同。
而根据《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动植物标本的研究》称,这些虫子,在历经2100年幽闭,重见天日的初始,便被带到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这一点,随后从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回复的邮件得到了证明,这些钩纹皮蠹至今仍被保存在昆虫标本馆。
至此,马王堆汉墓曾发现钩纹皮蠹一事确凿无疑。那么,刘兴诗教授的猜想,虽然大胆,总算有一个确凿的基点,而非凭空虚幻。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