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鸟类足迹化石现“恐龙之乡” 尚属国内首次

号称“中国恐龙之乡”的东阳,前些天在莲花山上发现了6块恐龙脚印化石,与此同时发现的还有多块鸟类脚印化石,其中一块脚印特别清晰。

现在,经过地质专家实地考察后初步认定,这是晚白垩纪鸟类足迹化石,在国内是首次发现。

昨天,东阳市博物馆馆长陈荣军说,从脚印上可以看出鸟的行进轨迹——当时,它停下来捉泥土上的虫,“这在考古界难得一见。”

脚印化石的形成条件非常苛刻,这些鸟类脚印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专家分析,东阳海锣岩山、莲花山上发现脚印化石的地方,在8500万年前是浅滩,恐龙、鸟类从这里走过留下了脚印,经过日晒变硬,并马上被泥沙覆盖沉积。数百万年后,浅滩上的泥土变成坚石,脚印也就成了化石。

中国地质科学院古生物中心主任、研究员季强认为,鸟脚印化石的发现,对鸟类的早期演化和生活习性、古地理分布和古气候研究,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从全球范围来看,早白垩纪、古近纪的鸟类足迹化石发现较多,晚白垩纪的鸟类足迹化石却很少发现,这一时段几乎是个空白点。”

东阳市博物馆把这些标本作为馆藏,下个月将展出。

季强说,如果谁在莲花山附近,找到了有像筷子般粗细的骨骼状的石块,要及时向文物部门报告,因为它很可能就是晚白垩纪的鸟类骨骼化石。

名词解释

白垩纪(距今1.37亿年~6700万年):大陆之间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开花植物出现了,许多新的恐龙种类也开始出现。最早的蛇类、蛾和蜜蜂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

古近纪(大约距今6550万年):在大陆内部海侵范围显著缩小。由于地壳运动的结果,开始奠定了许多山系的雏型。哺乳动物迅速辐射演化,除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多种方式外,还出现了天空飞翔的蝙蝠类和重新适应海中生活的鲸类。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