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正式启动打捞瘗鹤铭 被尊大字之祖(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被尊称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原刻于镇江焦山西侧临江崖壁之上,大约在唐代后期坠落江中。虽经历代多次打捞,仍然残破缺损。

昨天,早报记者从焦山碑刻博物馆获悉,正式的清淤打捞工作已于上周末启动,打捞将使用一系列现代化技术,包括GPS技术、超声波技术、多波束水下地形测量技术及潜水等。

今年6月份在镇江启动的“盛世壮举·国缘杯”打捞“瘗鹤铭”大型文化行动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专题片“探秘《瘗鹤铭》”拍摄工作,受到了国内外人士广泛的关注。

昨天,早报记者从焦山碑刻博物馆获悉,因夏季长江水位较高,正式的清淤打捞工作已于上周末开始。

“大字之祖”残缺仍多

《瘗鹤铭》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被誉为“大字之祖”,是中华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其艺术影响力绵长悠久、远及海外。《瘗鹤铭》原刻于镇江焦山西侧临江崖壁之上,大约在唐代后期或稍晚坠落江中,破裂残损。自宋代《瘗鹤铭》残石被发现以来,雄峙书史千余年,历代书家均给予其高度评价,对它的时代、作者、思想艺术性等方面的研究、探讨、论辩一直没有停止过,且至今未有定论,成为千古之谜。清康熙五十二年,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曾募工打捞出5方《瘗鹤铭》残石,共93字。

经历代专家考证,《瘗鹤铭》原文应在一百六十字左右,已打捞出的残页尚有很多缺失。自此,《瘗鹤铭》残石的打捞成为萦绕在学术界的一种“情结”。1997年,镇江博物馆和焦山碑刻博物馆联合对“瘗鹤铭”残石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古、打捞,发现了“欠”和“無”二字,但仍残缺很多。

动用现代打捞术

今年恰逢镇江北部滨水区水利工程全面规划、全面实施的大好时机,结合内江清淤工程,给寻找“瘗鹤铭”残石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据悉,此次打捞工程主要由镇江市水利局水投公司、江苏省交通工程公司实施,焦山碑刻博物馆、镇江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全程介入,将动用一艘60-100吨位的打捞船(配潜水设备及潜水员2名)、1艘挖泥船、2条小工作艇,利用现代化的打捞技术,包括GPS技术、超声波技术、多波束水下地形测量技术及潜水等,对焦山西麓江滩进行一次科学、全面的打捞考古作业,目前已原则上划定考古打捞范围为估计落水点“向南250米、向西80-100米、向北250米”。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