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陈子昂故居今何在? 岳池惊现记载

若说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的故居在广安,多会成为人们的笑料,因为,陈子昂祖籍在射洪,他本人也是生于射洪,死于射洪,其故居又怎么可能在广安呢?但最近,笔者在翻阅岳池县的一本旧县志时发现,县志竟有关于陈子昂故居的记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岳池县志》关于陈子昂迁居的记载

史料载:陈子昂迁居岳池

这本《岳池县志》为1995年由岳池县地方志办公室刊印,其书名下的括号内注明为“清光绪版选印”。该书关于陈子昂的记载主要有两处,一处是13页关于关隘的介绍时写道:“岳门镇隘,县东,离城三十里,相传陈子昂自射洪迁居于此,七世同居。今有子昂读书台,又名孝义台,载<通志>。”一处是116页关于古迹的介绍时写道:“孝义台,一名读书台。唐陈子昂之后由射洪迁居於此,七世同居,唐时旌表之,<通志>载广安。”

一是陈子昂,一是陈子昂之后,笔者一时也弄不明白。由于该县志为清光绪年间的县志选印,而其关于陈子昂的记载又是援引当时的《通志》(《四川通志》的简称),笔者很难找到最早记载的原始资料。

若说是乡人出于对家乡的热爱,而将不着实际的传说写入县志,我们或许可以不信,但陈子昂迁居岳池的说法却是出于《四川通志》,《岳池县志》仅是援引其内容,这就让笔者对此说法不敢轻易持否定态度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读书台后土块里找到的青瓷碗残片

寻访陈子昂读书台

史料关于陈子昂迁居岳池之说是否为真?是陈子昂本人,还是陈子昂的后人?笔者决意先找到陈子昂读书台,再探其究竟。国庆长假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笔者骑着摩托向史料记载的岳门镇隘出发了。

岳门镇隘也就是岳门镇的关口,而昔日的岳门镇也就是今天的广安区的广门乡,原属岳池县,后划归广安县(今为广安区),并更名为广门。

来到广门乡,笔者找到了原来的关口所在地,经多方打听才知,读书台并非在关口处,而是在关口一侧的望子山上,沿着公路绕行,约摸还有四五里的路程。好在广门乡的村公路还算可以,大约15分钟后,我们来到了望子山村的山垭上,村民告诉我们,到读书台还得走上一里的小路。我们弃车沿着山路前行,一路的风景很美,茂密的树木布满了山野,时而一座老旧的青瓦房从树荫中冒出一部分来,林野深处偶尔也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

途经望子山村3组的龙家大院时,恰逢一位大叔在地坝里忙碌着。大叔名叫龙成顺,今年60岁,在得知我们寻找读书台后,他欣然地说道:“读书台哟,就在那边点点,属2组,我带你们去嘛。”说完,大叔回身从家里拿出了一把茅镰,“路不好走,茅草深得很哟。”

大叔一边带路一边说:“老远的人就晓得这儿有个读书台,前几年先后来了几拨远方人,专门来找读书台,有的还专门在读书台边烧了纸钱的。以前那些老人常说,在读书台读书,声音传得很远很远,京城的皇帝就听得到。”但当问起还听到关于读书台什么样的故事,是否听说过陈子昂这个人物时,大叔则是直摇头,“我们也只是小时候打耳边风打到一丁点儿,不过好像听说是有个什么大人物在京城作过官,其他的我们就不晓得啰!”

一路披荆斩棘,我们好不容易来到了位于读书台下的一块小石坝。小石坝四四方方,面积约20平方米,除一面与读书台相接外,其他三面都是茅草丛生,可以看出,小石坝已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但令人奇怪的是:石坝里居然是寸草不生,干干净净的一块板,像是被人扫过似的。

眼前的读书台也并非一个台,而是一个面积近两亩的缓坡,上面的茅草则比下面更深更密,几乎与肩相齐。大叔依旧走在前面引路,手里的茅镰不停地挥舞着,折腾了半天才来到读书台最高点,也是它的尽头和悬崖边沿,站在崖上俯看山下,不觉胆战心惊。大叔说:“这个悬崖高得很,估计有30多丈,一旦跌下去,命就没有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旧时砖头的厚度,是如今普通砖头的两倍

读书台后乃为居家宝地

站在读书台顶我们才发现,读书台所处的山头前面和左右两边都是深沟,整个望子山形如一个巨大的乌龟,读书台所处山脉恰似从望子山这个“龟身”里伸出来的龟颈和龟头部分,读书台就是龟头。笔者不觉惊叹:“如此风水宝地,怪不得1000多年前陈子昂要把家从几百公里远的射洪迁居于此了!”

下得读书台来,我们来到“龟颈”部分,大叔向我们提示道:“这里面到处都是瓦砾。”仔细一看,大片大片的土层里,到处都是残碎的瓦砾,其中不乏众多青纹白底的细陶瓷片。我们还现场找到了一块残缺的砖头,其厚度竟是普通砖头的两倍。大叔也告诉我们:“我们小时候就没看到这儿有什么房屋,听上辈人讲,这些房屋是在张献忠剿四川时烧毁的。”

若《四川通志》所载陈子昂迁居之事为真,根据读书台位置分析,这些残碎瓦砾之处,应是陈子昂或其后人所居之处了,既是七世同居,这漫野的瓦砾也就不足为奇了。但笔者又有了新的疑问:张献忠剿四川是明末清初,而陈子昂则是初唐时期,前后相差也近千年,陈子昂之后即便是七世同居,也最多二百多年。陈家七世之后,仅是不再同居,或是再无后人呢?当然,即便是陈家香火甚旺,代代延续,也肯定躲不过张献忠巢四川的那场历史灾难,要不,又怎么会有后来的“湖广填四川”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龙成顺大叔指认造纸作坊的遗迹

现场难以找到更多物证

我们一直想找到当地关于陈子昂更多的传说或物证,大叔说:“就在这个山梁上有个90来岁的老头,叫夏子军,原来教过书,或许他能够讲出一些来。”得到如此消息,我们异常兴奋,当即赶往夏家,但结果让我们大失所望——夏子军老人已是瘫痪在床,神志不清,更听不明白我们问的任何一句话。据夏家人讲述,他们也从未听到过关于陈子昂的故事。

为了找到更多的证据,笔者决定从当地的众多古墓入手,但在疑为陈家遗址的周边,尽管有众多的古墓,但都是些土堆,不见一块碑刻。在一块水田的里侧,也有几关古墓,墓上则是几丈厚的土层,想必距今也有近千年,但除能看到些许石块外,也都寻不到一丝墓刻。

我们决定扩大搜寻范围,去看看位于“龟颈”侧下山沟里的古墓,虽说上面有字刻,但全都是龙家的祖坟。龙成顺大叔说:“就在山沟的最里面,有很多的古墓,应该不是龙家祖坟,而且比龙家祖坟还早,但全都是刺茏茏,整个湾湾就是,从来没得哪个人去钻过。”听大叔这么一说,我们也只得放弃,毕业我们不是专业考古人员。再说,这一带的石头质地并不坚硬,即便原来有一些字刻,又哪里经得起千年的风化浸蚀?

没有找到更多的物证,我们只得原路返回,好在一路上古老的小桥和青石板路,以及旧时众多造纸作坊的遗迹,为我们的回行增添了几番轻松愉悦的心境,也扫去了我们没有找到更多与陈子昂有关物证的那份失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读书台附近已是夏家的择居之地

陈子昂迁居存在可能

虽为初唐著名诗人,虽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千古绝唱,但陈子昂和众多历史著名诗人一样,没有谁为其单独立传并传与后世,笔者所能了解的,也就是关于他的生平简介: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二十四岁举进士,曾任右拾遗之职,在二十六岁、三十六岁两次从军边塞,三十八岁后就辞职还乡,最后被朝官武三思指使县令段简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时年四十有二。

从其生平来看,陈子昂似乎没有来过岳池拟或广安。但结合其晚年不幸遭遇,陈子昂迁居应存在一定的可能性。笔者认为,朝官武三思谋害陈子昂至死,这是否是真正的史实,还值得深入推敲。

首先,陈子昂虽在后期多次进谏惹武则天不悦,但武则天并未贬革其职,拟或送斩,这足可说明武则天并未有严惩陈子昂之意,更无杀头之心,朝官武三思怎敢妄断皇意,诬陷陈子昂,更何况,此时的陈子昂已辞官还乡,不干朝政。

其次,陈子昂是一个豪情侠义的文人,并非争权夺利之小人,虽有政见上的不合,但一般也不会结下有深仇大恨甚至欲置之于死地的政敌。更何况,陈子昂两次从军边塞,其地位又怎可与武则天身边之要人武三思相比?又怎能与武三思成为政敌呢?

再次,陈子昂虽已辞官返乡,但也曾经作过朝官,一个小小的县令又怎敢将其玩于股掌之中,以致陈子昂冤死犾中?更何况,陈子昂正值中年,复出的可能性较大,难道县令竟不为自己留点后路?即便有朝官的指使,县令段简也未必会一一顺从,他或许可采取另一种策略:示意陈子昂举家迁居,并隐姓埋名,永不涉政;待陈家迁走之后,再上报武三思,说陈子昂死于犾中,难道位于朝庭中的武三思还要远道而来亲自验尸不成?这样,县令段简既没得罪武三思,也留给了陈子昂一条生路,这岂不是万全之策?

由此可推,陈子昂迁居岳池、广安一带是有可能的。而且,广安一带至今仍流传有陈子昂到这一方隐居的传说,如邻水县西天乡云顶寨的流杯池,相传曾为陈子昂隐居之所,以至于杜甫为瞻仰子昂遗迹而巡游于此,并留下手迹“书崖”二字。

退一步说,即便是陈子昂真的是冤死犾中,其后人也很可能迁居。陈子昂出生于富豪世家,在陈子昂生前,其家族在射洪县境内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但接连遭遇陈子昂父亲病死、陈子昂冤死,其家族自然是一落千丈,又特别是陈子昂被县令害死后,陈子昂的后人在射洪还有立足之地?与其在射洪时刻担心县官迫害、出门随时遭遇冷落,还不如举家外迁,离开射洪。

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是陈子昂本人,还是陈子昂的后人,《四川通志》所载迁居之事是可信的,而非信口妄载之举。

当然,笔者并非专家,作出以上的斗胆分析,仅是抛出一块粗糙的砖头,希望能引来专家之精玉,本着忠于史实的态度,早日为《四川通志》载陈子昂或其后人迁居之事定言、定性。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