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文物银行”奇迹:馆已震坏 5000文物仍“健在”

木质的囊匣,安装在密集柜下的滑轨……正是这些巧妙的设计产生了一个奇迹:绵阳“文物银行”中保管的5000多件珍贵文物,成功抵挡住特大地震的侵袭,只毁损了两件,避免了像省内其他博物馆那样遭受惨痛损失。

近日记者获悉,即将开建的茂县、遂宁、雅安等地的文物中心库房,将借鉴绵阳的“文物银行”,提高抗震能力,全面代管辖区内的珍贵文物。

奇迹:馆已震坏,五千文物“健在”

“文物银行”是绵阳市博物馆中心库房的别称,因为其管理方式就好比银行存钱一样,全市的珍贵文物95%都在此代管。

汶川特大地震中,绵阳市区震感强烈,绵阳市博物馆也成为危房。但存放在中心库房里的5000多件珍贵文物,仅有1件三级文物(瓷瓶)完全破碎、1件三级文物(瓷瓶)口沿轻微受损。其余那么多文物,奇迹般的安然无恙。

走进中心库房,能看见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的文物代管柜,上面贴着各县(市)的名称和文物数量。绵阳市文物局局长王锡鉴感慨地说,“集中代管避免了全市的珍贵文物在地震中全军覆灭”。据统计,地震中绵阳市各县(市)文管所自己保存的馆藏文物,损毁达1500多件。其中北川县805件馆藏文物全部掩埋于废墟之下,江油市600多件馆藏文物严重受损。

解密:文物存放方式最为关键

王锡鉴告诉记者,中心库房位于整幢建筑的最底层,处于半地下状态,建筑为全框架结构,地板、顶板和大多数墙体为钢筋混凝土浇筑,安全度相对较高。

更重要的防震奥秘,在于文物的存放方式。

囊匣,这个蓝色的盒子看起来毫不起眼,却作用巨大。记者看到,囊匣一般是木头做的,形状为长方形,里外裹有很厚的绸布,摸起来盒子内软绵绵的。可是,每个囊匣的形状、大小都不一样,因为它们不是批量生产,而是细致地按照每件文物的形状来定制的。文物放入囊匣后,空隙部分均用海绵、泡沫等软材料来填充,使文物纹丝不动,同时可缓解外部的撞击。“地震中损毁的唯一一件瓷瓶,是因为体量较大没有制作囊匣,直接放在库内地板上,所以就震倒摔碎了。”

封闭式铁质密集柜,也是文物的“保护神”。在中心库房内共有249组密集柜,每五六组构成一列,10~14列构成一阵,组与组相连,列和列相扣,列与列之间还安装有3厘米厚的橡胶减震条。由于密集柜连接成了庞大的“柜阵”,所以在地震中没有出现柜体倒塌,未使文物摔落。

“未装囊匣的文物,就全部稀疏平放于柜中,避免地震时文物相互碰撞造成损毁。”王锡鉴说。

借鉴:收藏文物须注重抗震

绵阳“文物银行”的成功经验引人瞩目。地震后,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来此考察后表示,国家文物局下一步要呼吁有条件的地方借鉴绵阳经验,大力开展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及区域性中心库房建设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在省内,茂县、遂宁、雅安等地已开始行动。

目前正在规划中的茂县羌族博物馆,文物中心库房成为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放置藏品的收纳架下面要安装滑轨,重点做好抗震性能。

即将开建的雅安博物馆文物中心库房,将从地下室转移到博物馆的二楼,以防止雅安地区的多雨天气让库房变潮湿。同时量身定做存放文物的框架和囊匣。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