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山峻岭中的一段文明 竹山县城疑为上庸都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汉江最大支流堵河上,规模仅次于丹江口水库的大型水利工程——潘口电站年底将截流。考古工作者在库区展开的抢险性发掘,揭开了神秘古国——庸国的面纱。8月底9月初,记者前往竹山县实地探访。

崇山峻岭中的一段文明

在竹山县博物馆,陈列着大批刚出土的石器时代和西周时代文物。考古发现进一步佐证:竹山、竹溪一带,正是庸国的核心地区。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地理考古研究所所长徐少华介绍,庸国虽处于崇山峻岭中,但经济文化至少与中原的商、周有联系,很可能不比中原落后。它是3000多年前鄂西一批小国的“领头羊”。

而华中科技大学著名学者张良皋经过考证,认为庸国势力范围最大时,北抵汉水,西跨巫江,南接长江,东越武当,面积在4万平方公里以上。而且,庸国的制陶、歌诗、筑城、冶铸、农业等均很发达,它完全可能领先跨入文明的门槛。

史载,公元前1059年,周请庸人筑都于洛邑;商代的许多鼎器、大钟都是庸人的杰作;《诗经》中的不少名篇都是庸人的声音;这里还是尧的长子丹朱的封地,丹朱在此发明围棋,曾与帝尧“战于丹水之浦”……

张良皋说,先秦时代许多文化之谜,包括四灵、五行、十干、八卦及楚文化与庸国息息相关。

庸人亡国,逃至湘西北

据《尚书·牧誓》记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会同巴师八国,共同伐纣,战于牧野。庸国位居八国之首。

春秋中期,“唯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公元前611年,庸国趁楚国灾荒,起兵东进,不料反被楚庄王联合西部的巴国、秦国所灭,国土被楚、秦、巴三国瓜分。成语“庸人自扰”因此而来。此后,楚人吸收庸国的先进文化,国力大增。梁启超曾就此评价说:“楚庄即位三年,联秦、巴之师灭庸,春秋一大事也。”

据考证,屈原的先祖为庸人。屈原在《离骚》开篇两句说:“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曰伯庸。”屈原的确是高阳苗裔,庸国嫡嗣。他所降生的秭归,完全可能是庸国南疆。

楚灭庸后,庸人逃至湘西北,在境内溪河定居,怀念故国,遂将溪名命为“大庸溪”。因此,竹山竹溪一带也称“上庸”,张家界一带称为“下庸”。

上庸古国的都城在哪里?

《括地志》载:“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曰方城”。

8月底的一天,记者来到竹山县文峰镇,请两名村民做向导,携带砍刀,在密密麻麻的灌木中开路,冒雨登上了人迹罕至的方城山。山上十分平坦,有四五个蓝球场大小。山边,用土夯筑的古城墙清晰可辨。远眺,周边群山尽收眼底。

显然,方城山上不可能建都,而只能是一处军事要塞。《辞海》云:庸,古国名,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众多学者认为,现竹山县城西南的田家坝镇,三面临水,很可能是庸都。

竹山县旅游局局长的袁林手上现藏有一把庸国王子的铜戈,据称是当地农民在田家坝镇发现的,后流入古玩贩子手上,被袁林买了回来,准备捐献给县博物馆。

张良皋教授考证后认为,“此戈的历史重要性无可估量”。戈上刻有铭文两行:“庸公之大元凡子羽戈”,大意是说此戈为庸国太子“子羽”所有,子羽的封地为“凡”。在《庄子》中,记载有凡君与楚王交往的故事。

不过,张良皋教授实地考察后认为,田家坝镇“王气”有些不足,只能是一个军事要塞,上庸古国真正的都城,很可能就是今天的竹山县城。史载庸都北面有山,“山上有亭,堵水绕城西……”等等描述,与今日竹山县城十分吻合。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