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恐龙之乡化石告急 部分国宝下落不明(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黄氏河源龙”复原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施工队在工地开山放炮时捡到的恐龙蛋化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恐龙蛋化石被放在设施简陋的三层展柜中展出

日前,从正在重庆市涪陵区从事考古发掘工作的山东大学考古队传来好消息,考古队从两座保存完好的战国和西汉时期的墓葬中发掘出土40余件青铜器和20余件玉器,为古代巴国和西汉巴渝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一批珍贵实物资料。这是山大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继重庆万州余家坝重要发现之后在三峡考古中的又一重要收获。

此次已经发掘的这两座墓葬规格都相当高。属于战国时代的4号墓,共出土了包括鼎、釜、盒、钫、壶、盆、盘、匜、剑和带钩在内的十余件青铜器和一组陶器以及精美玉饰,并发现有殉马现象。这一地区在战国时代属于巴人和巴国的领地,4号墓的墓主人应该是巴国的一位高级贵族。出土的陶器是典型的当地风格的器物,而青铜器中,既有体现当地风格的釜、钫、盆等器物,又有颇具楚国特点的鼎、壶、剑、带钩等青铜器,是华夏文明由多元向一体转变过程的生动体现。属于西汉早期的3号墓墓圹面积超过20平方米,葬具为一棺一椁,还有专门放置随葬器物的头箱。该墓所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更为精美,青铜器有钫、盉、釜、甑、盘和铜镜等,玉器则有璜、龙形佩和串饰等。其中,少量青铜器如钫、釜等仍然保留了巴人传统风格,但更多的器物则体现了汉王朝大一统局面之下南北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一组由铜璜、铜铃和料珠等20余件器物组成的棺饰,是研究汉代贵族丧葬制度十分难得的考古资料。

据主持该项考古发掘的方辉教授介绍,此次发掘工作是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受重庆市三峡建设委员会委托而进行的抢救性发掘。遗址坐落在重庆市涪陵区针织厂旧址之上,位于乌江与长江交汇口处,海拔高度为175米左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针织厂修建时曾在此发现过两座西汉古墓,从而引起文物部门的注意。(光明日报 赵秋丽 李志臣 王迪)

4月13日,广东省河源市博物馆对外宣布,在该市两处工地发现了霸王龙类与蜥脚类恐龙化石。专家表示,此次发现不仅使该市的“龙骨”增加至11具,种类增加到3种,而且,这还是在我国南方首次发现霸王龙类恐龙化石。

对河源市民来说,这样的新发现,近年来不断发生着。

河源位于广东北部山区,从1996年开始,这里陆续出土了上万枚恐龙蛋化石、11具恐龙骨骼化石和168个恐龙脚印化石,成为世界上罕见的恐龙蛋、恐龙骨骼和恐龙脚印化石“三位一体”的发现地。目前河源市博物馆藏有恐龙蛋化石1.3万多枚,居世界首位。2005年,河源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研究中心正式命名为“中华恐龙之乡”。

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恐龙之乡”的“护龙”现状,实在不容乐观。

私藏化石数量巨大

今年3月,记者接到群众举报,称河源有人私下收藏、倒卖恐龙蛋化石。

4月初,为了解实际情况,记者匿名来到河源,给数位村民、民工和出租车司机留下联系方式,表示愿高价收购恐龙蛋化石,请代为寻找卖家。

4月11日,记者的手机响起:“我房东那里有你想要的东西,你什么时候过来看看?”

记者佯装要大量采购,对方表示:“现在查得严,每个至少要卖四五百元”。

看来,民间私藏恐龙蛋化石确有其事。

记者随后来到有关部门,谈及此事,河源市文化局副局长、市博物馆馆长黄东有些无奈,“民间收藏无法估量。整个河源盆地100多平方公里的地域内,都有可能出土恐龙化石,面广线长,而我们只有一二十个人,要完全保护起来确实很难。”

此言不虚。去年9月,一施工队在蝴蝶岭工业区开山放炮时,炸出上百枚恐龙蛋化石,被当场哄抢一空。后经有关部门再三追缴,也只收回部分,一些国宝就此下落不明。这样的事近年在河源时有发生,私藏或上交的选择背后,是民间的利益计算。

黄东介绍说,11年前发现第一窝恐龙蛋化石6天后,河源市政府就发布了保护通令,至今共对13批800多名有功人员进行了表彰奖励,颁发奖金近50万元。此外,对举报偷运、走私、买卖恐龙蛋化石等违法行为的有功人员也给予了奖励。

“通过这些年的宣传,绝大多数群众对恐龙蛋化石是非常爱护的,要不然市博物馆根本不可能征集到这么多”,黄东认为,河源是一个穷地方,为避免化石流失,政府已尽了很大努力。

然而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每年深圳、珠海海关查获的走私恐龙蛋里,还是有不少来自河源和茂名等地,“黑市上卖价更高,倒卖走私显然比上交政府划算”。

记者了解到,虽然《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擅自采掘古生物化石及将其用于经营活动,将被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私自携带珍贵的古生物化石出境,也将受到依法管制。但在国内黑市上,目前一个恐龙蛋化石能卖几千元;走私到国外后,黑市价可达10万元。

保护乏力令人心痛

河源恐龙化石,究竟“珍贵”在何处?

1857年,科学家赫胥黎公布了一个惊人的假说:鸟类是由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100多年后,河源出土的“黄氏河源龙”骨骼化石被不少专家看作是上述观点的证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吕君昌博士撰文认为,“黄氏河源龙”证明了当大批恐龙在中生代晚期相继灭绝时,其间有一支或几支,正试图离开陆地向空中发展,后来演变成鸟类。

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地球科学系教授路易斯·杰克布斯局考察后认为,河源的地形地貌与其他各大洲恐龙化石出土地不一样,对研究亚洲的恐龙之谜非常重要。

更为重要的是,“河源是目前世界上罕有的既有恐龙蛋化石,又有骨骼化石,还有脚印化石的地方。”黄东介绍说,恐龙属爬行类动物,好迁移,产卵之地和葬身之地往往不在一处。所以四川自贡有骨无蛋,河南西峡有蛋无骨。河源为何既有龙又有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过,专家感慨,大量现有化石的科学价值尚未被挖掘,却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河源“养不起”恐龙化石!

采访中,记者来到该市博物馆。在这里,数千枚恐龙蛋化石像普通石头一样,堆放在只有3层的玻璃展柜里,整个恐龙化石展厅仅有200多平方米,现场设施非常简陋。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场地不足,其余的化石在简单上了防护漆和做了编号后,都只能堆放在仓库里。

记者发现,这些化石鲜有完好无损者。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因为大多数化石都是农民发现和挖掘的,也有一些是在施工现场爆破发现的,真正由专业人员挖掘的很少,容易残缺不全。

河源市博物馆至今没有一台恒温抽湿设备,化石有着风化、发霉的危险,有的已经从出土时的雪白色变成了灰黄甚至灰黑色。黄东说,恒温抽湿设备高达数十万美元,同样价格不菲的还有修复化石的仪器,直到现在,博物馆的技术人员仍只能依靠最原始的手工修复方式。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董枝明实地考察后表示,脚印化石露出地面后,很容易被风化,如果遭到破坏,将无法再生。

筹建公园遥遥无期

为了在财力不济的情况下加强保护,这几年河源没少动脑筋。

2001年,河源恐龙系列化石自然保护区被列为省级自然(地质遗址)保护区;2002年,石峡恐龙蛋化石埋藏地被列入省级 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但这两个“省级保护”没有带来更多的拨款。

河源人心里一直在酝酿一个“宏大构想”:筹建恐龙博物馆或主题公园。据了解,虽然恐龙遗址公园位列广东省文化部门筹建的5个主题公园之首,但河源至今仍没有得到启动资金。河源市既而想找一个既有实力又懂得恐龙化石文化价值的投资者参与筹建,并在4年前将石峡恐龙蛋化石埋藏地周边2.26平方公里区域划出,其中1平方公里为核心保护区,其余土地作为配套设施用地。

不过,据记者了解,因为投资巨大,靠化石本身难以盈利,商业回报周期长,不少投资商知难而退。“恐龙遗址公园”至今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河源市文化局局长蒋武生表示,目前进行招商和保护,最缺的就是一个拿得出手的详细规划,而完成这个规划,需要投入几百万元,如果想进一步申报国家地质公园,还需投入更多的地质勘探和调查费用,没有几千万元难以完成。

黄东坦言,“其实只有政府投资,才能真正解决化石的保护难题。 开发商一般总会多考虑个人利益,往往重利用轻保护。”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