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礁一号”有望重见天日 创水下文物发掘纪录

在海底沉睡百年之后,福建省平潭县的“碗礁一号”古沉船有望重见天日。

2005年,国家考古人员共从“碗礁一号”沉船中打捞出古文物16000多件,创造了中国历史以来最大的水下文物发掘纪录。

船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碗礁一号”的沉没?沉睡在海底百年之久的它是否奇迹般地保持原状……这些谜底让人期待。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认为是广州、泉州。如果“碗礁一号”被确定为远洋船,那么福州可能将被定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本月,中国水下考古队重启“碗礁一号”水下考古工作,力争揭开其全貌,进而确定打捞方案。

现场探访水下沉船距水面12-17米

8月18日上午8时许,《海峡都市报》记者李熙慧随中国水下考古队乘交通船来到“碗礁一号”沉船点——平潭县屿头海域。

李熙慧在现场看到,水面上停留了两艘工作船,用来固定作业,作业船甲板上放置了空气增压机、抽水泵、氧气瓶及其他潜水设备。海上风并不大,可奇怪的是,船左右摇晃得很厉害。

考古队员小羊解释说,这几天来,潮水很大,海底水流速度很快,船也因此很不稳定,考古队员也只能在水下比较平静时下水。

据介绍,涨潮的时候,“碗礁一号”距离水面17米,退潮时,“碗礁一号”离水面的距离约为12米。

船上淤沙最厚处达一米多

当天上午9时许,水流速度减小,符合下水条件。最先下水的是负责清理沉船上沙子的两名潜水员,要把抽沙机的抽沙管带到水下沉船的位置。潜水员的设备和考古队员的不一样,潜水服上配备有线通话系统,更便于他们和船上的工作人员配合。

两名潜水员下水40分钟后,考古队员张红星下水,当时水深达15米。

半个小时后,张红星才上来,向《海峡都市报》记者介绍了水下的情况。他说,打着潜水手电,能见度只有30厘米,船上堆积的沙子很多,去年曾经清理过一次,但是这一次来看,最厚的地方有一米多厚,给清理带来一定难度。

沉船全貌一个多月后才能看到

随着抽沙机的工作,船体周围的泥沙等会被抽排上来。考古队员给船体做“清淤”工作,等于是对船体进行初步的清扫。“要想看到船的全貌,还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考古队员说。

目前,一共约有30名考古人员在对“碗礁一号”进行打捞作业,大约有四名水下考古队员下水进行作业。

考古队员每次入水的时间大多为一小时左右,最长不会超过两个小时。

工作方案清淤之后提取沉船数据

据中国水下考古队队员介绍,此次主要是对“碗礁一号”沉船船体,以及水下遗址进行测量,提取各种数据,为下一步的沉船打捞以及水下文物遗址保护研究,提供更准确的科学依据和周密的前期保障。“碗礁一号”是木质的。此前,专家推断,沉船的长度在18至20米间。根据此前考古队员和专家的测绘,“碗礁一号”的龙骨暴露在水中的部分长1.45米。

清淤工作结束后,考古队员将带着防水照相机、记录板、卷尺等一系列工具下水,对船体数据进行记录。

打捞沉船可能采取解体方式

“如果对‘碗礁一号’进行打捞,基本可以确定将采取解体打捞。”知情人士表示。

按照考古操作规程,考古队员应该给它的每个部件编号,以便打捞后重新组装,恢复原貌。不过,由于盗捞造成的破坏,船体严重损坏,准确地进行编号已无可能。

根据以往打捞的经验,船的“龙骨”是打捞中最困难的部分。“就像人的脊柱一样,船的‘龙骨’是船体最重要的部分,是船的脊梁骨。”负责人介绍,船的“龙骨”从船头延伸到船尾,船有多长,它的“龙骨”就有多长。因为长度的原因,它涉及的面较广,还比较重,因此打捞起来最为困难。

打捞难度不亚于“南海一号”

考古队员表示,相对于3年前针对沉船文物的抢救性发掘和打捞而言,打捞船体本身的难度和工作强度更大。这种技术难度和工作强度不亚于打捞“南海一号”。“南海一号”古船于800多年前沉没于珠江口以西距阳江市海陵岛20余海里20多米深的海底。沉船整体打捞工作历时9个月,整船于2007年底成功出水。

考古队员:

考古队员背负氧气瓶,拿着手电筒,带抽淤的管道下水。清淤工作结束后,他们将带着防水照相机、记录板、卷尺等一系列工具下水,对船体数据进行记录。

打捞方式:

如果对“碗礁一号”进行打捞,基本可以确定将采取解体打捞。

按照考古操作规程,考古队员应该给它的每个部件编号,以便打捞后重新组装,恢复原貌。

“碗礁一号”:

“碗礁一号”古沉船在2005年6月下旬被渔民在打鱼时意外发现。船体的位置是福建平潭县大练乡和屿头乡之间的古航道。

经过4个月的抢救性打捞,国家考古人员共从“碗礁一号”沉船中打捞出清康熙年间的五彩瓷和青花瓷等文物16000多件,创造了中国历史以来最大的水下文物发掘纪录。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