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金陵长干寺地宫或为“民间集资”修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报恩寺塔》图可见,从右至左分别是大雄宝殿、琉璃塔、观音殿,三者均建于高地基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而此次考古的地宫在地下4米深。

长干寺地宫铁函内本月7日发现了目前全国出土的最大阿育王塔,这座七宝阿育王塔立即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有专家认为,这座地宫可能是宋初由长干寺住持可政大师通过“民间集资”修建而成的。

“滑州助教王文”身份成谜

碑文显示,“滑州助教王文”是一个重要人物,正是他和可政共同组织了地宫修建。那么这个“滑州助教王文”究竟是何许人也?

记者查阅史料后发现,滑州就是现在的河南滑县一带,级别不会超过苏州或淮安这样的地级市,而助教则是一个从九品的官阶,是官员中级别最低的,这更给考证工作增加了难度。根据宋代的官制州助教主要授予纳粟补官者,即政府给交纳钱粮的大户一种特殊身份。也就是说,滑州助教很可能并不是说在滑州当助教,或者仅仅是一个虚衔,可以按这个级别向朝廷领俸禄,这就是宋初特殊的“寄禄官”制度。

在《宋史》中“王文”的名字只出现过两次,都是低级别的武官,被一句话带过,而且晚于碑文所称的“大中祥符四年”近30年,不应与碑文上的王文为同一个人。而在南京图书馆查到的《康熙滑县志》中,元代以前的“教职”资料都已佚失,王文这个人的身份已经迷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期望阿育王塔取出后才有可能发现此人的蛛丝马迹。

通过民间募资修建佛寺建筑并非个案。在修建长干寺地宫(1011年)16年后的宋仁宗天圣五年,可政大师向一个叫唐文遇的人募集一笔善款开凿了天禧寺义井,同年唐文遇等人还出钱瘗埋了可政从长安带回的玄奘顶骨;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南昌魏德宝同其妻王氏出资为天禧寺修建法堂。

解读塔刹制造工艺

虽然只是露出了塔刹,塔身和塔座仍在铁函中让人们难睹真容,但金塔近1.1米的高度还是震惊了考古界,现场专家称其为“世界塔王”。昨天,一位金属工艺专家解读了塔刹的制作方法。

专家称,塔刹相轮和山花蕉叶采用的是一种叫作“锤揲法”的金银加工工艺。与铸造法相比,锤揲法不仅工序简单,而且可以将金银器做得轻薄,大大节省了珍贵的金银原材料,其方法是先锤打金银板片,使之逐渐伸展成片状,再将其铺在用松香、牛油和瓦灰等熬成的胶板上,或者是在制作好的模具上,锤打出各种繁复的花纹。此次七宝阿育王塔有凸纹也有凹纹,这是两面锤揲的结果。

而相轮的破损部位表明中空的相轮在加工时使用了古代的点焊法,即用硼砂等助熔剂使银粒加热熔化,再将其粘在各部件之间,待其冷却,银部件就牢牢焊接在一起。而山花蕉叶有两排规则的铆钉样凸出物,表明其很可能使用了铆接法。

地宫可能是“民间集资”建造

有专家根据地宫现有的信息认为,地宫可能是民间筹资建造的。

首先是碑文并未透露地宫为皇家敕建。历史上可政大师确实向朝廷奏报长干里有舍利感应,宋真宗于是下诏重修长干寺,并建圣感舍利宝塔,然而在地宫碑文中,却找不到皇帝敕建的文字,也未讲政府在财力物力上的资助。

而另一个信息是,此次地宫发掘的石碑上有一娘、三娘、三哥和男德兴字样,曾见证汶上佛骨出土的汪海波在其博客中认为,与唐代皇家垄断不同,宋代已经允许民间供奉舍利,这可能是民间信众募捐后在石碑上记功德的一种方式,而这些没有姓只有名的留名方式,不排除他们属于同一个家族,也就是说,不排除某个家族出资建了长干寺地宫。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