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中科院院士疾呼:保护“兵马司9号院”(图)(1)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9号院里的图书馆如今变成了居民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9号院西楼楼道里堆满了杂物 ■摄影/记者魏彤

支离破碎的玻璃,咯吱作响的楼梯,蛛网横生的墙壁,还有在简易厨房里做饭的居民……这是现在的兵马司15号院。它昔日的身份是兵马司9号院———中国地质调查所,蔡元培称之为“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研机构”。

“兵马司9号的败落,与中国整个地质学界的社会地位不高和不景气有关,但关键还是有关部门重视不重视的问题。”中科院院士谢学锦说。他的父亲谢家荣是中国地质调查所创始人之一。

日前,地质博物馆举办了“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兵马司9号专题展”。在会展上,7位中科院院士向市政府人民建议征集办提出建议,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兵马司9号院的保护工作。

展览:文物前没有观众

仰韶陶罐和陶片、“北京人头盖骨”的早期复制品以及诸多已故地质学家的日用物品和纪念品……昨天,在地质博物馆四层的展厅里,陪伴这些文物的,只有大门处的一名保安。

门楣上挂着一条横幅,上写“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兵马司9号专题展”。大门里面,一块长约5米,高约1米的方碑上写着“兵马司9号”5个大字。方碑后面墙壁上贴着当年地质调查所办公楼的巨照。两边有三十余幅红底白字的展示牌,用图片和文字分别从建筑碑刻、组织机构传承、著名学者、科研成果和院落现状等5个方面来介绍兵马司9号的历史变迁。

展厅中央摆放的玻璃容器里陈列着数件文物,其中包括代表仰韶文化的陶罐和陶片,“北京人头盖骨”的早期复制品等。两侧陈列着三四十件中国地质研究先驱们使用过的日用物品和纪念品。据博物馆副馆长曹希平介绍,这些物品大部分是由学者们的后代捐献的。

该展览3月3日内部预展,3月28日正式开幕。“展览开始后,一些全国政协委员、院士、科学史专家构成最积极的观众群,而普通关注则反映一般”,曹希平说,80多年前的仰韶遗址发掘、周口店遗址发掘都是轰动世界的科学活动,我们每个人至今都没有忘记,但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地质调查所”。蔡元培称兵马司9号是‘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研机构’。”

现状:德式的“筒子楼”

1916年,北京西城兵马司胡同9号成为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的一处所址。在曹希平提供的宣传画册上显示,该院落由地质调查所图书馆(南楼)、地质调查所办公楼(西楼)和沁园燃料研究室楼(北楼)三栋小楼构成。

照片上的南楼和西楼建筑风格厚重、朴实。主体为两层的横宽长方体建筑,屋顶为钝角尖顶,两楼都具有德式风格。其中“南楼”1921年落成,由德国雷虎公司设计并承建。“西楼”为1928年建成,设计师是中国到西方学习建筑的第一人贝寿同。北楼是三层的平顶建筑,1930年落成。

但现在,它们已经成了“兵马司15号院”的三栋筒子楼。尽管院门口挂的蓝色标牌上写着“保护院落”,但院子里路面坑洼,自行车随意停放,三栋楼外墙开裂,颜色深浅不一。其中,南楼的坡顶变成了平顶,图书室变成了杂物间。

踏进西楼,楼道里充斥着一股发霉的味道。里面烟熏火燎,墙壁上积满灰尘,蛛网横生。这里住着30余户人家,不少居民就在楼道里搭起简易厨房,烧火做饭。记者踩着吱吱作响的木楼梯来到二楼。不到20米的木楼道里,昏黑一片,摆满了各种生活杂物,其中包括了五个煤气罐。居民李大妈说此处是重点防火单位,但是没有一个消防栓。

目前这座院里共有六七十家住户。“我们现在是三不管地区。”住户张女士说居民的所属单位和楼房的所属单位不是一家,因此在对这三栋楼的管理上出现了真空。她说:“谁也不想破坏这个楼房,但是我们也得过日子啊。”

居民王女士说她们也希望搬迁,把它保护起来,但是一直没人管,“这个地方毁了是挺可惜的。”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