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平阳千年古刹塔成群 出土坐缸完整精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碧泉寺门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位于岩庵水库之畔的碧泉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墓塔塔身雕刻着文字

温州地区多古塔,如龙湾的国安寺石塔、瑞安的观音寺石塔、乐清的真如寺石塔、平阳的宝胜寺双塔等早已闻名省内外,其形制多样、类型丰富、造型不一。令人欣喜的是,前不久在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又发现一处造型古朴别致类似于塔林的墓塔群,这在全市文物普查中尚属首例,因此吸引了众多关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墓塔前面的石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墓塔塔顶构造做法

千年古刹几经兴废

碧泉寺,原名岩庵,位于平阳县钱仓镇白水村和鳌江镇罗垟村之间的岩庵水库之畔。这里青山连绵,林木葱郁,景色幽雅,是南雁荡山的一处重要风光游览景点和名胜古迹。

据《平阳县志》记载,碧泉寺由唐代高僧幽谷开山创建。寺后有悬石钟岩,隙有泉清碧空明,故名。千年来几经兴废,清康熙年间慧济法师再建,嘉庆年间大德法师重修,光绪年间培识法师增修。“文革”时期,寺院成了一片荒凉的废墟。1982年,由高僧觉空法师主持重建,颓垣残壁的千年古刹开始重放光彩。他发动僧众植树造林,仅6年时间就给千亩之广的光秃山坡披上了绿装,鸟语花香又重新回荡在这寂静的山谷。

1982年至1989年,先后建成了大雄宝殿、藏经楼、僧客楼、观间楼、地藏王殿、文殊殿和护法堂。2000年11月,新住持信真法师又兴建了天王殿、观音楼、圆通殿等,至此碧泉寺共有堂房68间,总建筑面积3728平方米。建筑以一条横轴为主体,小型建筑群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别有气势,成为南雁荡山一带颇有名望的古刹。寺内留有我国著名文史学家苏渊雷先生题写的对联“幽谷高僧古刹岩庵欣重建罗垟白水有情国土此庄严”。中国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书的“秋色平分南北雁高风遥接东西林”佳句同样妙不可言。1994年,古刹被列入平阳县第一批文物保护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坐缸出土现场

出土坐缸完整精美

自碧泉寺被列入平阳县文物保护登记名录后,与之相关的调查研究陆续展开。2006年11月16日,平阳县钱仓镇白水村一村民在碧泉寺前挖地取土时发现一座清代和尚墓葬。平阳县文物馆接报后,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发掘,事后及时整理了调查报告《平阳出土清代和尚墓葬坐缸》(由平阳县文物馆副馆长苏义惠撰写)。

据现场勘察了解,被发现的和尚墓位于碧泉寺正前方,坐东朝西,面朝碧泉湖。墓室较小,为青砖券顶式结构,面阔88厘米,进深102厘米,高134厘米。墓壁用长方形砖块垒砌,券顶由楔形砖和长方形砖相间而成,两砖均为素面无雕刻。现场出土墓碑一通、坐缸一件。根据墓碑铭文记载,该墓建于清道光戊戌年十月初五日(1838),为皇清傅临济壬宗第四十二世上道下德印和尚之墓。

坐缸由宝顶、缸盖和缸体三部分组成,通高125厘米、底径51厘米、最大腹径82厘米。宝顶呈葫芦状,覆在缸盖上。缸盖呈铜钟状,上有小圆唇口,口径15厘米。微斜肩,弧腹,底下口平唇,口径64厘米;缸体口微敛,平唇,深弧腹,平底;缸口刻联珠纹一圈,肩腹部以浅浮雕手法剔刻福、禄、寿、仙鹤、灵芝等四组佛教吉祥图案,腹外壁同样剔刻弥勒佛、树、仙鹤、仙草、祥云四组图案,在下腹部刻两道弦纹,弦纹间刻八瓣仰莲瓣纹一圈。陶缸内壁无釉,外壁施青黄色釉,釉层薄而匀净,内壁露胎处呈红褐色,厚重致密。整个图案布局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寓意深刻。缸内仍残留有骨头、毛发、木炭、石灰等物质。和尚坐缸器形硕大,制作规整,精巧美观,不失为一件佳作。

缸葬是和尚坐化的一种独特方式,一般是在僧人圆寂后,将其盘坐装殓于一个特制的陶缸之中,并在遗体四周添充木炭、石灰、香料等物品,用来除湿防腐,再密封缸体安葬。出土如此完整且造型精美的坐缸在平阳尚属首次,为研究我国古代佛教葬俗及其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再度发现高僧墓塔

今年5月20日,平阳县文物普查队在钱仓镇普查时,再次发现一处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的碧泉寺墓塔群。

该墓塔群位于钱仓镇白水村,坐落在海拔306米的罗阳山山麓岩庵。墓塔共两组,沿着岩庵水库自东向西分布,一组位于碧泉寺正前方,另一组位于其东首,两者相距不过千米。它们造型做法相似,每组均包括3座墓塔,每座墓塔间距约为1.16米。墓塔坐南朝北,平面为方形,由塔基、塔身和塔顶构成。其中位于东首的墓塔台基由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组成,束腰较高。塔身由花岗岩条石纵横合榫而成,上用单块花岗岩石板做成单檐四角攒尖顶,中央置宝顶,中间一塔宝顶为仰莲。每座墓塔塔身均刻有文字,其中间一塔刻有“十方普同,道光戊戌年仲冬月吉旦,落款为比丘□□□。”其余两座塔身文字模糊难以辨认。每座墓塔背立面做有一个可以开启的石质正方格。墓塔四周建有0.5米高的石栏杆,前方竖有石碑一通,上刻“南无阿弥陀佛,岩庵碧泉寺比丘法印□□,民国□□季冬月立。”

另一组墓塔位于碧泉寺正前方,它的建造时间相对来说较晚一些,为重檐,宝瓶状攒尖顶,结构大同小异。塔身同样刻有文字,有些字迹现模糊不清。

据考,这两组墓塔的始建年代和2006年11月碧泉寺发现的和尚墓葬中出土的墓碑铭文记载时间相吻合,同样是道光戊戌年(1838),因此两者应该有着必然联系。据推测,从道光十八年修建墓塔后,该寺高僧可能均葬于此。至于墓塔的始建者,墓塔又安葬过哪些高僧,恐一时难以查找,有待进一步考证。

碧泉寺墓塔群造型古朴,采用花岗岩构造而成,可能这和当地盛产优质的花岗岩有关,就地取材既方便又耐用,体现了瓯越先民因地制宜的聪明才智。至于称塔林或是墓塔群,在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主编的《中国古塔》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许多历史悠久的寺院旁边,有成群的古塔,密集如林,被称为塔林。这些古塔是这一寺院中历代高僧和尚们的墓塔,有的几座,有的几十座,甚至多达几百座。寺院的历史越久,规模越大,塔林也越大,塔的数量也越多。”为此,笔者还专门请教了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蔡钢铁所长。蔡所长表示,塔林和墓塔群的区别主要在于单体数量,一般情况下,数量较多成片的被称为塔林,像著名的河南登封少林寺塔林、法王寺塔林、临汝风穴寺塔林、山西五台佛光寺塔林、永济栖岩寺塔林、山东历城神寺塔林、灵岩寺塔林等早已远近闻名。而碧泉寺只发现6座墓塔,况且并非集中在同一条线上,因此称墓塔群较适当。不过他仍表示,碧泉寺墓塔群为平阳县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在我市也实属罕见,对于研究温州地区乃至东南沿海古代僧人墓葬型制、特点及其历史演变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再者,此墓塔群建造时间从清代至民国,表现了各个时代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工程技术做法,是研究塔类建筑构造特点的活标本。

随着时间推移,相信关于碧泉寺及其墓塔群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其文化内涵和价值评估也将更加全面、科学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