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发掘出东汉时期砖室墓葬 残存器物精美(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7月21日,考古工作者在展示出土的东汉陶鼎。

考古人员近日在对广州市海珠区一建筑工地进行考古发掘时,清理出东汉时期砖室墓2座、土坑墓1座,出土一批随葬器物。 新华社记者壮锦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7月21日,考古工作者在展示出土的东汉细颈瓶。新华社记者壮锦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7月21日,记者们在参观出土的随葬器物。新华社记者壮锦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东汉墓地挖掘出来的陶质三足釜。(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东汉“万岁砖”

广州市区内再度发掘3座东汉墓地和多座清代土坑墓,其中出土的残断墓砖侧面还隐隐可见“秋”“万岁”字样!据介绍,在广州发掘的东汉墓地中,这样的“万岁砖”还是头一回遇到。新发现的墓地位于新港西路江南新苑建筑工地施工现场,墓地群是6月初发现的,现已挖出各种陶制随葬器物近30件。

考古学家表示,这对海珠区的历史和古地理环境,以及广州地区古墓葬的分区研究意义较大。

广州市区内再度发掘出了3座东汉墓地和多座清代土坑墓!昨天中午,记者赶赴新港西路江南新苑建筑工地一探究竟。发掘现场的工地过万平方米,四周遍布黄泥。发掘的东汉时期3座墓地中,砖室墓2座、土坑墓1座,另外清代土坑墓多座。在挖出的各种陶制随葬器物和墓砖中,其中两件米黄色的墓砖侧面还隐隐刻着“秋万岁”字样,专家推断在3个字前面被腐蚀磨平的空位应该是“千”字。据介绍,在广州发掘的东汉墓地中,这样的“万岁砖”还是头一回遇到。

残存器物精美表明

墓主人有一定身份

在两座东汉砖室墓中,一座保存稍好,平面呈中字形,分墓道、封门、甬道、前室和后室,墓壁单隅,全长8.2米。该墓被盗严重,大部分墓底铺砖已被撬起,器物被打碎,碎陶片遍布墓室。墓内残存随葬器物有鼎、罐、卮、细颈瓶、小盂、樽、纺轮、器盖等陶器,另有严重锈蚀的铁器碎片。

土坑墓平面呈凸字形,为小型竖穴土坑墓,全长3.1米,深不足0.5米,分前、后室。墓室出土器物有壶、碗、魁、甑等器物,均为陶器。

现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几位考古专家分析,本次3座东汉墓虽均被严重盗扰,但仍然出土了一些完整的随葬器物。其中,东汉砖室墓结构讲究,残存器物精美,特别是出土的一件陶鼎和一件细颈瓶保存基本完好,形制规整,火候高,器表刻画纹饰,施釉保存较好,很有特色,为近年发掘少见,表明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同时进一步表明汉代厚葬之风盛行。

出土文物反映汉人

“事死如生”的观念

两座墓内出土的部分陶器是专为随葬制作的明器,如陶屋、陶甑等,土坑墓出土的一件灰陶甑,形制与现在一些地方用的甑完全一样,但其高度不足15厘米,显然并非实用器。“这反映汉代人‘事死如生’的生死观念。”考古专家廖明全由此推断。

据介绍,迄今为止,广州发掘的墓地以两汉墓地最多,历史上两汉是广州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到了宋代,以火葬为多。直至明清,又以土葬为主。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