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硕县红山古墓群三处墓地及遗址共出土遗物近500件

  日前,笔者从和硕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文管所获悉,于2015年获抢救性发掘的该县红山古墓群文物品种、种类丰富,古墓群三处墓地及遗址共出土遗物近500件,分布数量较多,蕴含寓意深邃,学术研究空间较大。

  红山古墓群位于和硕县红山谷地的西北部,该谷地为天山南麓山间小盆地,四面环山,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墓群由红山沟墓地、红山墓地、乌兰托里盖墓地共3处墓地组成。3处墓地西南—东北向线状排列于谷地地势相对较高的碱土台地上,台地周围牧草茂盛,适宜放牧。此次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实施的抢救性发掘工作主要对红山古墓群红山沟墓地房址1处、古墓葬5座、石围石堆遗迹14处,红山墓地古墓葬15座,乌兰托里盖墓地古墓葬18座进行发掘,三处墓地及遗址出土遗物近500件(组),按质地可分为陶、铁、铜、骨、金、木、石、玻璃等,发掘面积共计3000余平方米,其中,所发掘文物中,陶器在数量上占据整个出土遗物的3/5左右,器类上主要有罐、壶、杯、钵等,这些器类中带流器占绝对优势,另外,豆形器、仿皮囊壶等器物也别具一格。

  另据了解,古墓群的三处墓地分布相对分散,但各墓地的墓葬分布相对集中,根据墓葬形制、葬式风格以及随葬品特征,红山古墓群此次发掘的3处墓地属在时代上先后延续,文化属性上同根共源的文化遗存,并从墓地整体布局和文化特征看,当属察吾呼文化中晚期遗存。除此之外,墓葬中出土的豆形器、乳丁器、宽带翻耳器、变体涡纹、仿皮囊壶等常见于吐哈盆地、伊犁河谷等周边地区的典型文化因素,应是外来文化融入其中的重要见证。

  通过发掘不仅对焉耆盆地史前晚期局部区域考古学文化整体面貌、发展进程、融合交流以及人地关系方面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结合已有发掘材料还将在研究当时社会形态及变化、生业结构及规模等诸多深层次问题上产生积极推进作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