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峪沟石窟寺西岸中区考古有新收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次考古发掘出土的壁画(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所提供)

 

  2015年12月2日,记者从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所了解到,吐鲁番吐峪沟石窟寺西岸中区考古有了新收获,发现大量壁画、塑像残块和纸质文书。

 

  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所副所长王龙说,这次考古由多家单位共同联合发起,从2010年开始,2015年结束,2012年和2014年没有进行考古,迄今为止共完成了三期保护性考古发掘工作。这些发现的文物来自今年发掘的石窟群西岸南区窟群,较为重要的有回鹘文-汉文双语完整卷轴、书写在桦树皮上的梵文残片、古藏文册页等,内容以佛教经卷为主。

 

  “还清理出四十多箱壁画,主要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至于这些出土的纸质文书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这样才能确定其记载的内容。”王龙说。

 

  此外,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吐峪沟西岸中区窟群以多层式组群布局,以礼拜窟也叫中心柱窟为中心,上下左右开凿或土坯砌筑僧房窟、禅窟及其他生活用窟。发掘过程中还清理出大量窟前建筑,如门道、台阶等,并发现多处洞窟改建、维修甚至封闭的迹象。这为解决吐峪沟石窟洞窟开凿次第、洞窟组合关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王龙表示,西岸中区窟群上下共分5层,左右依据功用和布局可分3个部分。中区北段由两个中心柱式洞窟、一组禅窟和相关窟前遗迹佛塔、僧房等构成。禅窟分为前后两室,在前室南北两侧的禅室内新发现有大量的回鹘文、汉文墨书题记和朱书婆罗米文题记。

 

  中区中段由一个中心柱殿堂和周边呈对称布局分布的僧房组成,均坐西面东,上下共分4层。中心柱殿堂分为前、中、后三室,后室为主室。后室与中室处于同一水平,前室与中室以三级台阶相连。后室为中心柱回廊式,在左右甬道和后甬道两侧均绘有壁画。

 

  中心柱殿堂左右各建5处僧房,分上下两层,僧房均分前后室,其中两个僧房内绘有壁画。出土有大量汉文、回鹘文纸质文书、纺织品等。中区南段主要为僧人生活用窟,分上下两层,布局十分复杂,后期改造和破坏干扰严重。发现大量用火痕迹,有炉灶、土炕、壁龛等。在其中的一个灰坑中出土有北宋年间的铜钱。

 

  据悉,吐鲁番吐峪沟石窟寺是新疆东部开凿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遗址群。其中,吐峪沟石窟西岸中区窟群与东岸北区窟群隔沟相望,呈南北向分布,绝大部分洞窟坐西朝东,是石窟群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