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东台市蒋庄遗址发掘取得重大收获

  蒋庄遗址位于江苏省兴化、东台两市交界处,分属兴化市张郭镇蒋庄村及东台市时堰镇五星村、双溪村。遗址起初由当地文物爱好者发现,因泰东河水利拓宽工程需要,2010年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派员对其调查确认,遗址位于兴化境内的区域被当地人称之为“野城”。

  以泰东河为界,可将遗址分为东西两区,东区(II区)以唐宋时期堆积为主,面积达45万平方米;西区(I区)以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堆积为主,面积近2万平方米。因地处平均海拔约3米的里下河地区,遗址所在区域地下水位高、水网密布。遗址北侧沿河西岸局部剖面显示,该区域良渚文化层之上叠压着一层厚约0.8——1米的纯黄土,为水成间歇层,间歇层之上为唐宋时期文化堆积。这表明良渚时期,该遗址西区呈中部高、四周渐低的台形,数千年的自然淤积及后期人类活动,使得遗址地势现与周边持平。2011年10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及后续以学术导向为目的的主动性发掘。发掘工作主要集中于西区,总共发掘面积达3500平方米,揭露良渚文化聚落一处。目前已清理该时期墓葬280座、房址8座、灰坑110余座以及水井、灰沟等一批重要遗迹。出土玉、石、陶、骨器等不同材质遗物近1200件。发掘工作仍在继续。

  良渚文化墓地

  西区发掘揭露的良渚文化墓地,是蒋庄遗址良渚文化聚落最为重要的发现。墓地位于聚落东北部,整体呈南北走向,其东、南、西界已明确,北侧未完全揭露。墓葬分布十分密集,叠压打破关系复杂,其中一组打破关系涉及墓葬达80余座。这样的墓葬密集程度与层位关系,显示出其作为一处公共墓地,有着持续而稳定的使用过程。随葬玉璧、玉琮的较高等级墓葬主要集中于墓地南部,而“平民墓”主要位于墓地中北部。这种不同等级墓葬间随葬品的差异,体现了对应的社会分层现象。

  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葬式多样,一次葬与二次葬并行。一次葬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主要分布于墓地的中北部。二次葬分烧骨葬与拾骨葬两种,随葬玉琮、玉璧的较高等级墓葬均为二次葬。其中,烧骨二次葬墓主要分布于墓地的中东部区域,墓坑偏小,少量使用葬具,骨骼为白色碎块状,系异处焚烧后,再将焚烧后的遗骸入葬,多呈条形摆置,个别随葬玉璧,多随葬石器与小型陶器。

  除烧骨二次葬外,大多墓葬人骨保存较好,不仅可以鉴定出性别、年龄,还可见个体特殊的骨骼损伤和埋葬特征。绝大部分墓葬头向东,少量二次葬呈南北向,个别头向西。葬具使用较为普遍,可辨别的均为弧底独木棺,盖板则分平板与弧形两种。

  M153为单人一次葬,墓坑开口长201米、宽0.49——0.6米,方向104°.墓主为年龄41——50岁的成年女性。葬具仅存痕迹,棺痕长1.67米、宽0.34——0.43米。随葬陶器4件,双鼻壶位于棺内右侧胫骨外,其余3件位于脚端棺外侧。

  M36为单人拾骨二次葬,墓坑开口长2.21、宽0.98——1.19米,方向124°.墓主为年龄40——45岁的成年女性,骨骼大致按各部位位置摆放,股骨、胫骨、腓骨前后翻转放置。随葬玉器、陶器各3件。其中M36:1玉璧直径24厘米,上刻画有“凸”字形祭坛符号。

  M116为烧骨二次葬,墓坑开口长1.36米、宽0.54——0.6米,长轴方向113°.墓主信息不可辨。经焚烧过后的骨骼按墓坑方向东西向集中摆放,整体呈长条形,系异地焚烧后入葬。随葬玉器1件(璧)、石器3件、陶器1件。

  M111为单人拾骨二次葬,墓坑开口长2.5米、宽0.68——0.89米,方向95°.葬具为独木棺,棺痕长2.17米、宽0.58——0.67米,墓主为年龄35——39岁的男性,人骨保存较好,大体呈人形摆置,略显凌乱。随葬品共12件,均位于棺内,玉琮、锥、珠各1件;石钺2件、石锛3件、石凿2件;陶鼎、壶各1件。玉钺位于胸部,石锛、凿与长骨呈平行摆放。

  M158为拾骨二次葬。巨大的独木棺长2.38米,宽0.9——0.96米。棺内有两个个体——为墓主及另外一个女性个体,棺外有殉葬的6个头骨,其中6号头骨上有明显的创伤。

  墓葬共出土玉、石、陶、骨器等随葬品700余件。随葬玉器种类有琮、璧、锥形器、镯、环、管、珠、坠饰等;石器有钺、璧、锛、凿、刀、纺轮等;陶器有鼎、双鼻壶、罐、豆、钵、圈足盘、鬶、大口尊、贯耳壶、器盖、纺轮等;骨器有锥及鱼钩等。玉、石器多出于头部及腹部以上位置,部分压于身下。陶器多见于脚端,部分置于棺外。鼎、双鼻壶、罐或豆为常见器物组合。漆器随葬较为常见,因系木胎,出土时仅存朱红色痕迹(成分为朱砂),依形状判断应以木胎漆觚为主,墓葬等级高低与是否随葬漆器并无直接关联。石钺、锛、凿与陶纺轮不同出,随葬前者为男性,后者为女性,体现出性别与社会分工之间的对应关系。

  良渚文化聚落

  墓地所在的良渚文化聚落布局也得到初步揭示,聚落周边水系发达,聚落外围水网与泰东河相连,并通达长江。所发现的8座良渚时期房址,均为挖基埋柱的平地起建式,平面形状有圆形及长方形两种,并见多间联排式房址。通过对地层堆积的分析发现,房址在修建之前常见有大范围的浅黄色人工垫土,垫土多取自遗址附近,局部呈明显的团块状。如F3为近东西向长方形,挖基槽埋柱平地起建式,被隔断成三个独立单间,中部房间大两侧小,整体尺寸东西长7.3米、南北宽2——2.25米,面积约16平方米。柱芯明显,北侧基槽内柱芯大多呈半圆形,平面朝向外墙侧。室内未发现灶坑及明显活动硬面。水井、灰坑多位于居住区,遭废弃后内填大量动植物遗存。

  跨越长江的良渚文明

  蒋庄遗址是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良渚文化聚落; 蒋庄良渚文化墓地是在长江以北首次发现随葬琮、璧等玉质礼器的高等级良渚文化墓地。 该发现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 对全面、 深入研究良渚文明与良渚社会提供了新资料, 填补了长江以北地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

  蒋庄遗址良渚文化墓地迄今为止共清理墓葬 280座, 时代涵盖良渚早中晚期, 为良渚文化核心区之外已知发现数量最多、 埋葬最为密集的良渚文化墓地。 葬式葬俗丰富多样, 部分人骨及葬具保存情况较好, 是良渚文化迄今为止发现保存骨骸最为完整和丰富的墓地资料。 对研究良渚文化的埋葬习俗、 社会组织关系与人种属性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蒋庄遗址地处长江以北水网密布的里下河地区, 是良渚文化北上的重要通道。 其远离良渚文化核心区, 出土的各类陶鼎鼎足各异, 有截面呈“十”字形、 外“T”形、 近跟部穿圆孔等, 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 显示出这类遗存可能属于良渚文化的又一地方类型, 是良渚文化与当地文化因素融合后的产物。 该区域同时期、 文化面貌相近的遗址还有海安青墩、 东台开庄等, 该遗址的发掘对于构建江淮东部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 研究良渚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以及北方大汶口文化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江淮之间, 自东向西, 依次有海安青墩遗址、 蒋庄遗址、 阜宁陆庄遗址、 涟水三里墩遗址、 淮安金湖夹沟遗址、安徽定远山根许遗址出土有琮璧以及其他良渚文化玉器、 陶器。 显示出良渚文化在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存在着一条宽阔的战略缓冲地带。 墓地中所发现的无首、 独臂、无掌、 或首身分离以及随葬头颅的现象可能与战争或戍边相关, 换言之, 他们是捍卫良渚王国的英雄。 蒋庄墓地的发现对良渚文明边缘区域的聚落、 社会形态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从而对研究良渚文明都邑聚三重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说良渚古城、 莫角山以及反山、 瑶山的贵族坟山是良渚文明金字塔式社会结构的尖顶, 蒋庄遗址则是良渚文明的社会基础。 蒋庄墓地早期墓葬较少, 葬式单一, 中晚期二次葬与大量的烧骨葬流行, 墓地的兴衰投射出核心区良渚社会的文明化进程。

  蒋庄遗址出土了丰富的良渚文化玉器、 石器、 骨器和陶器。 带有猪形刻画符号的黑陶壶以及各类其他刻画符号, 反映了良渚先民的生产生活与艺术创意; 而刻画有“凸”字形祭台符号的玉璧, 首次在有明确地层关系和共存关系的墓葬中出土, 对于良渚先民精神信仰的研究, 弥足珍贵。

  ●蒋庄遗址是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良渚文化聚落

  ●蒋庄良渚文化墓地是在长江以北首次发现随葬琮、 璧等玉质礼器的高等级良渚文化墓地

  ●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

  发掘单位:南京博物院

  发掘领队:林留根

  撰稿:林留根 甘恢元 闫 龙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