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邕江岸边现神秘古窑 出土大量瓷烟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窑出土的头像有明显的南方人特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岸窑出土大量瓷烟斗

 

  一座古窑静卧在南宁邕江岸边,数百年的黄土掩埋模糊了它当年的模样。然而,经过两年多的考古挖掘,广西文物工作者逐渐揭开这座古窑的神秘面纱——

 

  古窑位于南宁市仙葫开发区三岸村一队附近邕江右岸斜坡上。2013年3月,文物工作者进行邕宁水利枢纽工程水淹区文物调查,途经这片野地时发现了瓷器残片,经过搜索,又在岸边灌木丛下发现了厚度近2米的瓷器碎片堆积。从堆积层中清理出大量碗、盘、碟、罐甚至烟斗等日常生活用具残片,其中不少器皿还保持着烧制时的层叠状态。考古人员认为附近一定有窑址……经过两年多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三岸古窑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

 

  记者近日在考古现场看到,尽管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清理出土的两座龙窑依然轮廓分明。龙窑沿倾斜的山坡而建,长度、宽度不一,呈中间大、两头窄的椭圆形,以黏土和方砖为壁,窑身部分垮塌,但窑室结构保存较好。

 

  “已经确认这里共有4座龙窑,目前已经发掘了两座。”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覃芳告诉记者,三岸窑是明代南方地区流行的典型龙窑形制,从山脚往上,最下面的叫“窑头”,最高处叫“窑尾”,依次建有窑门、火膛、窑室、排烟孔等。窑的结构在这一时期比较罕见,其上限可能到宋代。而相较于宋代的龙窑,明代的窑室增加了挡火墙,这样烧窑时使用的燃料少,升温快,窑内温度高。广西博物馆研究员郑超雄介绍说:“挡火墙可以隔离烟灰,让热力缓缓经过每一间窑室,保持足够的窑温,使龙窑的温度达到1200℃以上,烧出来的瓷器更加坚固、好看。”

 

  经过考古发掘,窑室出土了大量遗物,包括罐、缸、碗、擂钵、碟、壶、杯、盆、铜钱、匣钵、烟斗、支丁、器垫、垫烧具、支垫、火照等;瓷器器表大多施青釉,瓷胎有的精细有的粗糙。专家认为,从发掘揭露的窑室结构及出土产品看,这两座龙窑均为多次使用,烧造规模较大,产品类型丰富,从明代开始烧造到清晚期;烧造产品量大,供应范围较广,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

 

  让人惊奇的是,三岸窑出土了大量瓷烟斗,这些烟斗制作较为粗糙,器表多呈青灰色釉面。专家称,武鸣等地在明代已经开始流行种植烟草,普通百姓也可用烟斗抽烟,说明当时广西的烟草经济较为发达。三岸窑位于邕江边,不仅方便烧窑时取土用水,也便于将烧制好的瓷器沿江运往各地销售。当时邕江一带交通方便,制造业和物流业兴旺,南宁一带虽缺少优质瓷土,但瓷器产量大、价格低廉,作为民间用瓷,曾经广受欢迎。三岸窑址大量瓷烟斗的发现,对研究烟草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