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干县发现清代民间分关文书 反映家产继承

  近日,江西新干县发现清代咸丰十一年(1861年)民间分关文书,距今已有150多年,保存较为完好。

  据史料记载,“分关”是中国明代民间析分家产的文书。到了清代,“分关”文书程序上更加严谨,带有近代契约伦理的意味。而契约伦理在本质上乃是商品经济和法制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该分关文书系新干县界埠镇田港村刘小龙家收藏,属祖传珍贵档案。

  分关信息显示,界埠镇田港村刘龙照父亲于大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辛酉岁夏四月,在70寿时,将房屋、田产等平分给三个儿子的“分关贴”。其中次子龙照分得“福”字分关。三子进照分得“寿”字分关,长孙承恺分得“禄”字分关。

  同治五年(1866年)丙寅岁春月,刘龙照父亲就其遗屋及余基,再次分给三个儿子,用字帖立据。

  档案馆专家称,该份分关文书盖满了红印。分关邀请亲戚、友邻到场监督作证,书写乃由房侄完成。所有当事人均在其名字下画了“十”或“忠”字押。

  专家认为,亲戚、友邻的到场并画押,可以视为当代社会的公证处或公证人的公证,这便在法律上获得了坚实的凭据,具有法律文书的意义。

  刘小龙介绍,分关文书中的刘龙照应该是其祖父的祖父。房屋和田产都是其祖父的曾祖父留下来的。

  清代分关文书是清代社会风情的真实反映。分关文书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书写程式。主要包括序言、正文、落款。其书写程式有了一个逐渐固定化、模式化、法律化和简明化的趋势,凸显了民族特色,充分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专家表示,分关文书程式的完整和其承载的财产信息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有重要的法律文书价值和文献史料价值。清代分关文书的发现,对于研究清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真实史料,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档案。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