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考古所昨日盘点2015考古发现

  南宋杭州的水沟水井里 发簪耳环筷子全是故事

  昨天,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举行了一场年度大盘点——“发现杭州2015·杭州考古工作年度盘点”的发布会。2015年一年,市考古所完成了各类考古项目有67项,出土文物标本982件(套),但昨天,专家们还是忍痛割爱,选出了“八大”。

  记者看了看, 3个萧山区,1个余杭区,还有4项都在杭州城区。巧的是,这4项,解密的全是南宋人的生活细节,其中三项集中在上城区。小记这次要说的是紫城巷古引水遗址,在这里,南宋杭州人究竟怎么烧饭喝水沐浴洗碗,第一次有了实物发现。

  南宋时的“自来水管”

  有一度是木头做的

  紫城巷古引水遗址——这个紫城巷在哪里,老杭州估计有点印象,就在西湖大道和南山路交叉口的东北面,离涌金门很近。

  2015年4月到9月,考古队员在这个地块,首次发现了临安城内地下引水设施。说白了,就是南宋杭州人的生活用水设施,有水井、水池、水沟、道路等等遗迹。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征宇告诉记者,他们当时发现了水井,就觉得有戏。因为这个水井居然是方的,和元明清的基本款——八边形和圆形的完全不同。他们继续清理,又发现了木板,上面砌砖,周边还有水池、房址,“我们之前查过文献,这肯定和引水设备有关。”

  一头紧紧连着水井的,是更有创意的“水管”——居然是木头做的,一共5节,榫卯结构拼接而成。

  来补脑一下,临安城的城市供水系统,包括地面的河道和地下引水设施等,王征宇说,“因为西湖水是淡水,所以当时杭州人的生活用水,是从西湖里引进的”,也就是说,当时人们洗澡烧饭喝的水,都是西湖水。

  那么,当年的“自来水管道”,怎么会是木头做的呢?

  王征宇在《咸淳临安志》里查到,咸淳年间的下水道经常淤塞,需要重新疏浚,在疏浚之前,曾经修过好几次,其中几次,人们创造性地“以木为管”。这个木是松木,不易烂,但是没用多久,还是淤塞了,于是,咸淳六年,人们又改用石头做管道了,用了很久。

  考古队员在新发掘的水沟里,发现了铁钉,这就是当时人们用来钉木管的,他们把木管“解剖”后发现,实际中空流水的槽只有14公分,“如果西湖水有点不干净,而接口密封性不好的话,确实还是容易渗进泥沙堵住。”

  水井、水沟里

  发现了好多小玩意儿

  夏天吃井水浸过的冰西瓜,这是老杭州美好的回忆。

  话说,唐大历年间,李泌任杭州刺史,开凿六井,引西湖淡水入城,供人们饮用,此后城区不断向东扩展,并奠定了杭州(临安)城区发展的格局。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