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涪陵区古坟坝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丰硕成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坟坝遗址位于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一组,地处长江右岸小地名为庙岩河的二级台地上,南北长60米,东西宽约50米,埋藏面积约3000平方米。遗址位于三峡水库消落区,长江水位的反复消涨对遗址形成了一定影响,近年来的取土活动对遗址造成了巨大破坏。

 

  作为三峡水库消落区考古发掘年度项目,2015年7月至9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完成发掘面积866平方米,清理灰坑10个、沟7条、窑2座、灶4座、柱洞2个、墓葬2座及瓮棺葬1座,出土陶、瓷、铜、石等各类遗物及标本近千件,时代涵盖新石器、商周、汉、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

 

  新石器时代遗存以一座土圹石室瓮棺墓为代表。该墓土圹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剖面呈筒形平底。墓室以沙岩石板砌筑,墓底平铺石板二块,左右壁各围石板二块,前后壁各围石板一块。葬具为口部相互套合的2件网格纹夹砂陶瓮。瓮内骸骨已不存,葬式不明。商周遗迹包括窑、灶等,出土遗物以陶器、石器为主。其中,陶器以夹砂陶居多,主要器形有花边口缸、高领罐、小平底罐、尖底盏、尖底杯、圜底钵、器盖、纺轮等,纹饰有绳纹、网格纹、拍印纹、戳印纹、凹弦纹、附加堆纹等。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有少量磨制石器,器类有斧、锛、凿、铲以及石核、石片等。遗址堆积自新石器时代延续至明清时期,为三峡地区聚落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本次考古发现的新石器至商周时期遗存对于研究涪陵地区的先秦文化面貌以及补充、完善三峡地区新石器至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等问题具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汉代遗存以两座同冢异穴的石室墓为代表,封土可分4层,残高1.9米。两座墓葬平面均为“刀”形,呈竖向轴对称布局,甬道间以横长方形通道相连接。墓葬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部分构成。墓壁、券顶等以条石砌筑,墓室内主要以条形花纹砖铺地。墓葬随葬品有“军假侯印”铜印章、釉陶釜、灰陶钵等。根据随葬器物组合以及墓葬形制,判断该墓时代应在东汉中晚期。两座墓葬规模较大,结构保存较完整,有助于加深对涪陵乃至三峡地区汉代墓葬形制与特点的认识,为研究同时期墓地选择、丧葬习俗以及汉代职官制度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