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北马援墓的3种猜想:东汉名将的衣冠兵器冢?

马援是陕西人,死后本当归葬故里。而据查证,陕西扶风有马援墓,那淮北马援墓又是怎么回事?

尽管古书记载和实地探访相当一致,但马援墓落在淮北的原因尚无答案。当地文史学者、文物部门工作者与记者交谈时均认为,这还是个“谜”。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授、图书馆原馆长傅瑛告诉记者,淮北历史底蕴深厚,需要后人研究的地方很多。马援墓在淮北是事实,原因何在?也许浩如烟海的古书中留有蛛丝马迹。

淮北马援墓的初步研究,目前有了三种猜想,正待资料证实:

其一:暂厝之地留坟说。持此说的高书林先生认为,马援病死在武陵战场,棺椁当由水路运回陕西,淮北市(东汉属沛国,治所设于相城)是当时南方通往西北的水路枢纽。马援棺椁北运至淮北时,可能因天热尸体难以保存,就地暂厝以待天气渐凉。事后,暂厝地仍保留了马援墓。

他说,历史上淮北是华南通往西北的中间地带,且水系发达,古睢水在当时是沟通南部——西北的水运要道,可通达洛阳和长安。

其二:风水宝地说。马援棺椁水运到陕西,路上因何选择淮北落脚?淮北一文史研究者认为,这很可能和马援墓周边地势的风水有关。他说,马援墓背山临水,旁边还是开阔平地,是选墓的好风水;而风水一说在汉代甚是流行。

其三:衣冠兵器冢。有当地居民告诉记者,马援作为东汉名将,令人景仰。马援棺椁途经淮北时,不排除有人为马援建造衣冠兵器冢。记者采访到的一个说法似可佐证。据介绍,马援墓“文革”时曾出土一把古剑,出土时锋芒毕露,尚能从三尖铁叉上削去铁屑,惜古剑不知去向。不过,这一说法流传并不广泛,传言者一般在六十岁左右。

虽有大胆猜想,对淮北马援墓里“埋藏”的秘密,淮北文史工作者仍然出言谨慎。他们认为,淮北马援墓和陕西马援墓的关系,随着更多资料的发现、更多人的研究,秘密或将大白天下。记者崔恒

附:马援小传

马援字文渊(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少有大志,曾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伏波将军

建武十一年夏,光武帝任命马援为陇西郡郡守。在安边战斗中,马援总是身先士卒。

建武十七年春,交阯出现叛乱,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命马援率兵出征。十九年正月,南方之乱平息,朝廷封马援新息侯。班师回朝途中,马援对前来迎接的老友孟冀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建武二十四年,南方武陵五溪暴动。马援时年六十二岁,请命南征。并在皇帝面前披甲持兵,飞身上马。光武帝赞叹说:“矍铄哉是翁也!”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春天,马援率部到达临乡(今湖南常德),大败敌兵。因酷热难当,好多士兵染病而死,马援也身染重病。但马援意气自如,壮心不减。每当敌人登山鼓噪示威,马援都拖着重病之躯出来瞭望敌情,手下将士深受感动。

不白之冤

随军耿舒暗中参了马援一本。光武帝派梁松责问马援,并命他代监马援部队。梁松到时,马援已死,但梁松乘机诬陷马援。光武帝大怒,追收马援新息侯印绶。很多人也落井下石,纷纷诬告马援,光武帝更加愤怒。

马援家人不知皇帝震怒之因,也不知马援所犯何罪,惶惧不安。马援尸体不敢葬埋原有坟地,宾朋故旧也不敢到马家吊唁,景况凄凉。

马援妻女子侄草索相连,到朝廷请罪。光武帝拿出梁松的奏章给他们看,家人才知蒙受的冤枉。马援夫人六次上书皇帝申诉冤情,言辞凄切。光武帝这才命令安葬马援。

英雄落寞

永平初年(公元58年),马援之女被立为皇后。明帝显宗在云台阁图画建武年间的名臣列将,为避嫌单单没画马援。东平王刘苍观看图像,问皇帝:“何故不画伏波将军像?”皇帝笑而不言。

建初三年(公元78年),章帝肃宗使五官中郎将持节追封马援,谥忠成侯。(据《后汉书·马援列传》译文缩写)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