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新发现”地 河北省易县北福地遗址(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华北史前村庄的背影

■在北福地遗址2号房址内,一张完整的陶制面具就像刚刚梳妆过的女人面庞,鲜鲜亮亮地跃入我们的眼帘。我们惊奇地与她对视,相隔8000年的对视中,我们试图探寻:躲在她背后的那张面孔是谁?

■在北福地祭祀场遗址上,一件长46厘米,通体光滑无比的“石耜”引人注目。这样一件石耜,究竟是史前村落人们的精制农具,还是他们祈求丰收用来祭祀的祭品,或是被祭祀的对象呢?

■在8000年前,我们的先人对神灵和天地的顶礼膜拜中,祭祀仪式上的祭品不可缺少,在北福地遗址出土祭品中,一种晶莹剔透的祭品闯入考古者视野,它们究竟是什么呢?

在太行山脉东麓与河北平原的接壤地带,易水河静静地流淌了数千年,易县境内留存着许多文化宝藏,燕下都、荆轲塔、清西陵……然而,比它们更为古老的历史遗址再次纳入了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队的视野。2003年初秋,考古队进驻北福地村,随即打破了小村的宁静,一座基本完整的史前村落遗址,渐渐呈现在世人眼前:房址、灰坑、祭祀场、精美的陶制雕刻面具、精制的石器、大量的陶片和玉祭品……

精致的假面“舞祭”

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北福地考古队队长段宏振为记者追忆了北福地发掘之始的场景:

(北福地村)村南的台地上聚满了考古队聘用的挖掘工人,他们都是北福地村的村民。第一锹土被铲起来,平静的表土被唤醒了,地下新鲜的土层跳跃在秋天明媚的阳光下。发掘面积随着秋风渐凉树叶枯黄而渐趋扩展,北福地遗址的性质与面貌也逐渐愈来愈清晰凸显,丰富的地下遗迹遗物群在考古队员手中的小铲接生下纷纷落地。12座方形半地穴式房址中堆满了陶器残片和石器,室内地面中央保存完好的红烧土灶面,还泛着新鲜的火红色泽。房屋周围布满了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灰坑,它们与房址一起构成了远古村落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硬件设施。

在易县北福地遗址发掘中,出现了一批批令人叹为观止的史前人类遗留下的文物。然而,一张完整的人面雕刻陶片吸引了众多目光。

人面雕刻陶片,正面为人脸形状,上宽下窄,鼻子和嘴为浅浮雕,清晰可辨,两只眼睛处为透雕,在陶片的边缘还散布着5个小孔,整体形状与现在使用的一般面具相似。段宏振为我们记述了发现它的那一瞬间。

第一件完整的面具发现在2号房址内。小心翼翼地剔除覆土,因潮湿土壤的浸润,陶制面具泛着新鲜而柔和的光泽。用软毛刷仔细地拂去细土屑,面具就像刚刚梳妆过的女人面庞,鲜鲜亮亮地跃入眼帘。我们惊奇地凝视着她,而她也安详地与我们对视,神态自若。她的面目安详中带有一种高傲和漠然,但没有狰狞与恐怖。她的目光宁静而平和,散发出的是一种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与现代决然不同的远古生活气息。我们对视着,相隔8000年的目光试图互相传递信息,尽管存在交流的困难,但我们在努力尝试着读懂她。同时我们企盼着更多的面具露面。也许是对我们的呼唤有所感应,完整的面具和大量面具残片相继出土,每当一块比较完整的面具一出土,人们便立刻欢呼围拢过来先睹为快。

据1号房址出土陶片的统计,发现了此次面具陶片出土的数量和特色。段宏振说,“1号房址中面具陶片约占陶片总数的10%。发掘所得完整或基本完整的达10余件。大者一般与真人面部相同,小型作品一般在10×10厘米左右。雕刻技法属平面浅浮雕,单面雕刻,具体技法为阳刻、阴刻、镂空相结合,表现形式为阴刻与阳刻线条、凹与凸块面浮雕、镂孔等几种形式交叉相组合。”

而最为奇特的现象又出现了,这些面具不仅包括人面,还包括兽面,如带有牙齿和胡须的猫科动物面具、猴面具和猪面具等。对于这些面貌各异的面具,人们的第一推断认为它应该是祭祀用品。但是,两年多的考古发掘中,人们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批刻陶假面面具不是出土于祭祀场,而是出土在北福地遗址上的房址、灰坑中。

在考古工作者和专家认定的村庄的“祭祀场”无一例面具发现。那么,这种显然并非日常用品的面具到底有何特殊功能?与祭祀场进行的祭祀活动有怎样的联系?它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

关于这些面具的性质及功用,段宏振认为,根据其形制大小如人面,且边缘部位有可穿绳佩带的穿孔,从而可以推定是佩戴于人面部的假面面具。其功能有可能是一种原始宗教或巫术用品,用于祭祀或巫师实施巫术时的辅助用具。

翻阅史料,古代关于面具舞蹈祭祀的记载有很多,例如,内蒙古鄂温克族撒满在举行祭典时戴着面具,四川白马藏族人也戴着面具举行祭祀舞蹈,跳神驱鬼祈福。美国新墨西哥州一带的祖尼人,建有蒙面神巫社,在神殿里约有100多种不同的蒙面神面具,代表不同的神……可见,人类的祖先们有着在宗教仪式上戴着面具装扮成神舞蹈,以祈福求雨的习俗和传统。

据此,专家们推测假面面具可能是用于祭祀崇拜或巫术驱疫时的辅助神器,用来装扮神祇或祖先。依据北福地遗址祭祀场没有发掘出面具的现象,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测,当时的先人们戴着假面面具,到祭祀场进行祭祀、舞蹈,待仪式结束后,他们又将面具带回到家中以待下次使用。

不管怎样,北福地一期批量刻陶假面面具的发现,是目前中国所见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史前面具作品,不仅把我国的雕刻艺术的历史大大向前推进了几千年,还为研究史前宗教或巫术提供了重要新资料。但是面具之谜至今依然吸引着无数学者探寻的目光。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