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丁村遗址首次发现人类用火等重要活动遗迹

  山西丁村遗址是世界著名的含有古人类化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2014至201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汾河以东塔儿山至汾河黄土台塬区间,调查发现了50余处旧石器和化石地点,并对其中3处遗址进行发掘,首次发现了丁村遗址群原地埋藏石器打制现场、人类用火遗迹、疑似人工石铺地面等重要考古文化现象。

  丁村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发现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华大地上首次发现和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它因发现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丁村人”而受世界瞩目。丁村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化石和文化的缺环,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代表。

  在九龙洞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面积35平方米,出土石制品2000余件,发现多个可以拼合的石制品密集分布片区——原地埋藏的原始人类石器制作现场。

  该项目领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益人介绍说,在一处不到9平方米的区域内,集中分布着百余件石片、石核、大量碎屑,据分析这里很可能属于两个工匠同时打制石器的活动场所。“这在丁村遗址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全国范围内也很罕见。”

  在过水洞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面积30平方米,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石制品、碳屑、碳粒及少量红烧土块,疑为原始人野炊临时营地。

  王益人说,发现的动物化石与石制品、碳堆、碳屑、红烧土块同时出现在黄土地层中,表明这是一处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临时营地——有可能是古人“野炊烧烤、分享食物”的场所。

  在老虎坡遗址,考古工作者两年发掘150平方米,出土石制品600余件。其中在一个水平面上,密集分布着222件直径20厘米至45厘米的巨型角页岩石核、砾石和47件球形风化的花岗岩砾石。

  王益人说,经过观察和实验,他们发现这些巨大的石核和砾石的重量均在人类个体能够搬运范围内(约15至30公斤),表明是经过刻意的挑选。“我们初步分析,可能是丁村人作为打制石器的原料储备;也可能为具有人工性质的建筑遗迹,如石铺地面等。以上推论还需要更多证据,但其人工性质则较为确切。”

  日前,“丁村遗址群2015年考古现场研讨会”在山西襄汾县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10多位专家认为,发现的重要遗迹现象为研究丁村人的行为链条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为研究当时人类对原料的应用、技术的掌握、生存能力及对环境的改造能力等,提供了基本信息和重要材料。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