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左家山遗址 30年前出土“龙”30年后又现“凤”

  今年8月至10月,吉林大学左家山遗址考古队,在左家山遗址再次发现新石器时代陶器、石器及动物骨骼,其中的2件鸟形陶塑,是这次考古发掘的一个重要发现。11月6日,记者来到吉林大学匡亚明楼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段天璟教授的办公室,他向我们介绍了此次发掘的过程及一些趣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左家山遗址发掘现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左家山遗址发掘现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段天璟教授

 

  30年两次考古 此次发现辽金时期遗存

 

  “1985年,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就对左家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出新石器时代三个时期的遗存,年代跨度是从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2500年。”段天璟教授表示,当年在左家山遗址就发现了大概是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这个时间阶段的“玉龙”。当时,学界对“龙”的研究正处在讨论阶段,这个“玉龙”被调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如今“玉龙”正作为“玉器特展”展出,这件“玉龙”被称为“卷龙”。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龙”的形象。

 

  时间的年轮走过了30年,2015年,吉林大学、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春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农安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左家山遗址考古队,由段天璟教授作为执行领队。从今年的8月初到10月底,进行了田野考古工作,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在左家山遗址再次发现新石器时代陶器、石器及动物骨骼,其中的2件鸟形陶塑,是这次考古发掘的主要发现之一。此外,还首次在左家山遗址发现了辽金时期遗存,出土了辽金时期的墓葬、灰坑、灰沟等遗迹和陶器、石器、青铜器、铁器等人工制品,并发现了人骨和猪、牛、马等动物遗存等。

 

  使用无人机航拍  WIFI全覆盖运用互联网+

 

  据段教授介绍,考古队由教师、研究生和技术人员约20人左右组成,还在当地雇佣的一些民工,负责推土工作。

 

  在此次考古工作中,除使用一些基本的方法外,在测绘和影像上,使用了无人机航拍。中国的民用无人机技术已达国际水平。此次发掘将无人机航拍技术全程引入到考古发掘中。

 

  还有三维建模,可以尽量多的把信息保存下来,用3D的影像,可以让人“身临其境”地用电脑观察遗迹和遗物。

 

  此外,此次发掘还把“互联网+”的理念也引入到考古工作中来,不仅在田野考古工地上实现了WIFI全覆盖,还建立了“田野考古信息处理云平台”,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登录到平台。这样更便于信息留存和信息处理,可以通过互联网把整个工作联系起来,更有利于学术资源的保存和共享。段天璟表示,考古虽然“面朝黄土背朝天”,却是一门“洋学问”,需要科学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思路,也要不断地引入新的科技手段和研究理念。

 

  两次发掘相映成趣 让人联想到“龙凤呈祥”

 

  这次发掘一方面印证了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学术认识,另一方面也发现了一些鸟、禽类形状陶的雕塑,与以前龙的发现相映成趣。同时,此次发掘在左家山遗址首次发现辽金时期遗存,对于研究当时人们生产、生活,包括军事等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  在考古工地是非常艰苦的。发掘工地就在苞米地里,吃、住、工作都在农民家和活动板房里,段教授指着一张当时工作时的照片,“这是我穿着布鞋,破牛仔裤,脖子上套着草帽,在跟牛津大学、东北师大专家在发掘现场介绍情况。”

 

  为研究生产生活等提供材料

 

  有很多人有个误区,提到考古就会想到发掘出的文物有多值钱,多漂亮。实际上,考古发掘仅仅是个开始,今后的整理和进一步研究保护工作才更重要。

 

  此次考古工作发现了两个时期的遗存,左家山遗址位于伊通河畔,是一自史前时期到历史时期跨度时间很长的遗址,为研究伊通河流域人类从新石器时代到辽金时期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非常珍贵的一个历史剖面。公元前5500年就已经有人生活了,一直到辽金时期,先民在那个年代是怎么生活的?自然环境怎么样?都吃什么?用什么?辽金时期的遗存,在农安较常见,在左家山遗址是第一次发现,对于研究农安地区辽金时期先民的生产、生活、军事有一定帮助。对研究松花江流域,尤其是伊通河流域、长春地区历史变迁,也是非常珍贵的学术材料。

 

  关于发掘的后续工作,目前是在做室内整理工作,今后将进入到深入研究阶段,仍然有很多迷团,比如“龙”的问题,以及与龙一起出现的陶器、骨器等遗存,是否为 “红山文化”的源头?与其它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通过这些遗存,对深入研究左家山上、中、下层文化的性质、年代、环境,与周边考古文化关系提供进一步多的材料。此外,把左家山遗址的考古研究工作进一步纳入到文物保护工作当中,也是今后要重点推动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