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双墩1号墓之谜将改写中国墓葬考古史很多观点
自蚌埠双墩1号墓发掘以来,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数次赶赴现场考察,并收集了有关该墓的大量史料。李修松认为,双墩墓出现的种种谜团将改写中国墓葬考古史的很多观点。在他的分析过程里,一个春秋古国被还原出来:它处在大国的包围之中,但又顽强地保持了自己的文化。
封土堆在我省不罕见
李修松介绍,在发掘初期,打洛阳铲的师傅就探到了陶器、铜锈以及类似朱砂的物质,而朱砂在战国时期的墓葬中被普遍使用。李修松当时就认为应该是战国前后的墓。但一个疑团随之出现:双墩有近9米高的封土。众所周知,封土制度是汉代以后才开始兴盛,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一般都没有封土。如果双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那么这么巨大的封土堆从何而来?
李修松经过多方查阅蚌埠双墩村的史料,很快发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靠双墩村最近的是处于吴、楚强国之间的钟离国。
“钟离国以‘赢’为姓。由于钟离国处在当时吴国和楚国的交界处,钟离国很长时间是受吴国控制,吴国的文化肯定会对其产生影响。此前的一段时间钟离国也受到楚国的控制,楚国文化也会对其产生辐射。”李修松说,墓葬中发现的随葬品就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古墓发现的印纹陶就是吴国文化的典型特征,同时其中的编钟、石磬就是楚国文化的特征。
“春秋时期的吴国墓葬已经用封土制度了。春秋时期的土墩墓葬在我省并不少见,繁昌县和南陵县交界的春秋土墩墓群就有百座土墩墓,并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就曾是吴国地界。因此当时的钟离国的葬俗受吴国影响很正常,双墩古墓呈现土墩特征就不足为奇了。当然,这是我的个人观点。”李修松说。
是谁建造了这座古墓?
随着发掘的进一步展开,蚌埠双墩1号墓被初步判定为是春秋中后期的大墓。
“在我省的春秋时期古墓的规模都不大,双墩古墓是我见过的最大的春秋古墓。”李修松告诉记者:“当我们把古墓的封土取掉后,古墓就展现出了一系列奇特的现象。首先,古墓的封土就由不同颜色的土组合而成;封土下面就出现了直径为60米的圆形白土层,在高空向下俯瞰,白土层简直像一抹玉璧;‘玉璧’下面就是一个类似太阳的圆形辐射层;辐射层下面就是用数千土偶堆成的土偶层;再加上考古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圆形墓葬制……”
面对这些奇特的现象,在考古现场的李修松经过初步分析,他认为:“这一系列奇特的现象可能是反映当时东夷人的宇宙观。”东夷人的一支徐淮夷人在淮河流域一带生活,春秋时期徐淮夷人在双墩古墓的附近建立了钟离国。他表示双墩古墓极有可能与钟离国息息相关。
推测出双墩古墓与徐淮夷人建立的古国有关,该古国的一个远古谱系开始慢慢形成。李修松分析道:“春秋时期,山东、安徽北部以及江苏一带,都是‘东夷’的活动区域;淮河流域是徐淮夷的活动范围,钟离国也属于徐淮夷的部族之一。”东夷的各个部族之间都以太阳为图腾,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少昊,而少昊就是太阳神。
李修松告诉记者,直径为60米的圆形白土层,似太阳一样布置的辐射层,圆形墓葬似乎处处与太阳崇拜有关。墓的形状可能代表苍穹;直径60米的白土层可能象征天;分布不均匀的土偶可能代表日月星辰,墓主希望死后能够升天。如果在以后的发掘中,出土的文物能够证明与钟离国有关,那么一个史书里很少被提及的春秋古国将会浮现出来。
在夹缝中生存的钟离国
这个神秘的春秋古国,经过李修松的分析,慢慢被复原了。这个处在吴楚两个大国的夹缝中的小国家,既吸收了大国的一些文化,但却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风格。比如墓葬为土封,但又保存了自己特有的圆形形制。或许该墓的主人长眠后,他的臣民有一个信念:相信墓主就是少昊的化身,臣民们举倾国之力建了这个墓,墓里布局坚持他们国家的太阳崇拜观点和宇宙观点。
李修松盼望早日确定墓主的身份,“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早日发现该墓的一些铭文,以确定墓主人的真实身份,以证实我的判断。”
李修松告诉记者:“双墩墓为目前的考古学界带来了一系列的谜团,为考古学研究拓展了新的视野;考古学界里一些惯常的观念被打破了。同时,双墩墓显然属于徐淮夷文化的范畴,而反映徐淮夷史料很少见,所以1号墓的发掘将为研究徐淮夷历史提供十分珍贵的资料。此外,双墩墓还为研究吴楚争霸以及春秋中后期江淮一带的历史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材料。”
钟离国
在西周时期,周天子在临淮关附近设方国钟离子国,并筑钟离城。据传,钟离国子民是伯夷后代,伯夷劝止武王伐纣未果,拒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饿死,成为周人敬仰的“义人”。
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楚攻占钟离,钟离为楚属邑。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吴、钟离边邑儿童争桑,致两家互攻,互有死伤,吴王发兵攻楚,钟离城又被吴王夺去。越王勾践灭吴后,钟离城属越,钟离一直处在大国的夹缝间,但他们一直保持伯夷式的“倔强”,保持自己的文化。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2年)楚灭越,钟离城又属楚。秦统一全国后,钟离城属九江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