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洞促成惊天发现 双墩一号墓发掘前前后后(图)

一个九米深的盗洞

小蚌埠镇双墩村是以村里2座9米多高的土墩命名的。1993年,考古学家根据该土墩的封土、现状初步判断该土墩为汉墓。村民们对这个“双墩汉墓”将信将疑,他们更多地将这2个土墩叫做“雷达站”,直到一个盗洞的出现。

2005年6月17日,蚌埠博物馆馆长钱仁发听说双墩北墩出现了一个9米深的盗洞,他马上赶赴现场侦查。钱仁发说:“很显然,该盗洞出自一个非常专业的盗墓贼之手。”

钱馆长告诉记者,促成此次发掘的不仅仅是盗墓贼的光顾,根据蚌埠市淮上区规划,双墩位置已经纳入该镇的发展规划,这里将被打造成一个工业园区,双墩的北墩位置将被规划为一条主干道。“因此,抢救性发掘已经迫在眉睫。”

经过努力,2006年4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了抢救发掘双墩中的北墩。

从洛阳请高手助阵

钱仁发告诉记者,在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后,考古队立即进驻双墩工作,并将北墩确立为1号墓。为了弄清1号墓的情况,有关方面专门从洛阳请来了资深打洛阳铲的高手。

钱仁发说道:“这些打洛阳铲的师傅经过仔细的勘测后,认为这可能是个墓,而且呈‘亜’字形”。当考古工作者们按照“亜”字形发掘“1号墓”时,他们却怎么也找不到古墓的边缘。“北墩到底是不是古墓”的疑问在考古人员的心中形成了。有些考古人员甚至认为,北墩并不是个墓。据介绍,北墩“是墓非墓”的质疑伴随考古发掘工作很长一段时间。

所以在发掘初期,专家们为这个古怪的北墩绞尽了脑汁,“当考古人员发掘到墓道时,墓道短而狭窄,而且离墓底有3米,这并不符合一般古墓的形制,所以北墩还一度被认为是祭台。”

怪异的北墩让考古工作者越发小心,他们采取了“边发掘边仔细记录,一层一层,小心谨慎”的方法,生怕漏掉了一丝信息。

惊喜不断出现

当封土被一层层推掉,钱仁发等人发现封土堆下是一直径为60米的圆形白土层。紧接着,一放射形状的土层显露出来:“在墓坑中间,由深浅不同的土色构成放射线遗迹,从中间向四周辐射,呈扇面形状。”有人说这是先秦的太阳图腾崇拜现象,有人说这是天文遗迹的象征。“幸亏用了新的考古学方法,将这一土层完整记录下来,要不然这一与众不同的神秘图案可能会随着发掘的深入而消失。”钱仁发说。

随着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更多的奇迹显露出来。2007年5月底,钱仁发等人挖掘到了北墩的第二层台,一圈土偶呈现在他们面前。“土偶整齐地垒砌着,形成一座墙,突出而壮观,那个场景,俨然就是一座城池展现在我们眼前。”但这个时候考古人员发现,发掘出的墓道口也到了尽头,但墓底却没有出现。“北墩到底是不是古墓”这一疑问又开始萦绕在他们的心头。

随着梅雨季节开始到来,考古人员不得不将精力放在修筑防雨大棚的事情上。而一个意外事件的出现,令考古人员的思路更清晰了。

凤阳“姊妹墓”的联想

2007年5月底,凤阳打来一个电话,称当地一个建筑工地发现一个圆形的墓葬。当时阚绪杭教授等人正被北墩“是墓非墓”所困扰,他一听说凤阳被盗的墓呈圆形时,立刻奔赴现场。

经过精心的发掘,阚教授发现该墓的确为圆形结构,并发现了编钟、戈等大量的随葬品和殉葬坑,部分人殉尸骨还很完整。最令人振奋的是,在一随葬品上发现“钟离”字样的“铭文”,初步判断应该是春秋时期钟离国的贵族墓葬。“如果与现在已经见底的双墩1号墓比较起来,其形制简直就是1号墓形状的‘微型版’。”

至此,考古人员豁然开朗,判断北墩应该就是一个古墓,而且和凤阳古墓应该属同一种葬制。

19个月掘出大量谜团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防雨大棚终于建成。阚绪杭、钱仁发等人又将精力放到北墩古墓的发掘之上。2008年5月26日前后,考古人员终于清理完墓底。他们发现该墓坑果然和凤阳古墓一样,而且出土了7个铜鼎。

经过19个月的精心发掘,一个前所未闻的古墓展现出来。但一系列的谜团让考古工作者来不及喘口气,又投入到了发掘工作之中。钱仁发告诉记者:“今后,蚌埠双墩1号墓可能要从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宗教学、地质学和建筑学等多种学科的角度解读。”

“虽然还有众多的谜团没有解开,但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钱仁发说:“对我们来说这仅仅是开始,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古墓发掘现场。叶胜利摄

经过省考古所近1年时间的发掘,蚌埠双墩1号墓葬发现国内罕见结构的独特墓葬遗迹。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

蚌埠双墩1号墓葬位于蚌埠市淮河北岸的双墩村,为并列分布的两座圆形封土墓葬之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从2006年12月开始,省考古所组织专业力量对该墓进行考古发掘。该墓葬结构独特、遗迹现象复杂,在我国古代墓葬发掘中十分罕见,是先秦考古的一个重大新发现。从墓葬的规模葬制看,应为先秦时期淮河流域某个方国的贵族高官墓葬。该墓葬的发现,反映了先秦时期安徽淮河流域独特而神秘的文化现象和复杂的历史背景,对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宗教学、建筑学等多种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蚌埠市已决定此墓原址保护,同时结合附近的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将这里打造成淮河流域重要的文化遗产旅游区。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