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湖水下千年古城神秘面纱掀开 广阳城址基本确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工作人员下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工作人员在水下工作

 

  昨日,记者从黄山区获悉,太平湖水下考古调查目前已有了新进展,通过声纳、水下机器人以及考古人员的实地探摸,沉没于太平湖水下的广阳城址已基本确认。

 

  太平湖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蓄水以来,水下淹没多处古村镇。这些古村镇布局基本没有受到现代化建设大潮的影响,更大程度上保留了明清时期的特征。

 

  本次调查的目的就是要了解这些古村镇的分布及保存状况,摸清家底,进而为开展进一步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这些天,身背50公斤装备的考古工作者,对疑似的“广阳古城”,进行深度探摸。据《太平湖志》介绍,明代前的广阳城城墙用土筑成,到了明代改成砖墙,建国初期一条西门大街,为石板路面。

 

  “太平湖水下古村镇主要包括广阳城、秧溪街、龙门街、广阳桥等”。考古队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水下广阳古城址已基本确认。

 

  通过对广阳古城东、西及西南三处缺口的水下考古调查,确认了东门、西门和西南门,城墙基本轮廓尚存,残存高度约为1.5米,部分墙砖印有纪年文字,但城内建筑破坏尤为严重。

 

  该负责人称,多数仅存基础,保存状况一般,道路、街道清晰可辨。西门城外保存有二处较大规模的建筑遗址,大桥南段结构保存基本完整。

 

  结合《嘉靖池州府志》、《太平湖志》等地方志,西门外建筑比较符合文庙和崇实中学的相关记载。残存的大桥南段和拍摄于民国十四年的永济桥照片上的特征基本吻合。

 

  广阳大桥原名永济桥,建于民国十四年,是安徽省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因其规模雄伟,被称为“皖南巨工”。

 

  据了解,民国二十七年,为阻止日军进犯,守军将其北端6孔炸毁。建国后重修广阳大桥,1950年竣工。1970年蓄水前,为确保主航道通航安全,将其4个桥墩炸毁。

 

  目前水下的广阳大桥为一座残桥,南段结构保存比较完整,北段残余桥墩清晰可见。

 

  据考古队领队张辉介绍,从已掌握的资料来看,太平湖水下城镇总体布局保存基本完好,如街区、道路、河流、建筑规划等方面几乎没有受到现代化城镇建设的干扰和人为的破坏,为开展皖南古村镇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同时,水下单体建筑保存状况一般,如房屋、城墙、部分桥梁等,这可能与蓄水前的拆迁以及建筑材质等因素有关,但就这一区域残存房基的密度程度分析,也折射出了湖区人民群众为支援国家建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太平湖水下考古队将对秧溪街进行水下探摸。秧溪街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一条集贸商业街,街道宽4米,长里许。东西走向,一色青石板路面,街两边排列着四五十家店铺,居民依溪而居,构成一条水街,别有江南小镇古朴韵味。

 

  黄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其他地区的传统农耕文明消失将尽的今天,皖南古村镇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在徽文化中的积淀和浓缩,为此水下皖南古村镇更具较大的发掘、保护和利用价值。

 

  据了解,安徽水下考古调查项目于10月11日在黄山区太平湖水域正式开启。本次调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实施的内陆水域水下考古项目,为期20天,分为水下声纳探测和潜水员下水考古两个部分。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