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村前南宋墓葬的发掘

  30多年前,武进村前南宋墓葬出土了一批举世瞩目的南宋珍贵漆器及丝织品、文具、香具、妆饰具和瓷器、金饰等类宝贵文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文物》、《考古》及时刊专文介绍,即刻引起东邻日本漆工艺研究者震惊,转载并发表专文介绍,认为村前南宋墓中南宋温州戗金漆器的出土,除了对中国漆工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外,对日本漆工艺史的研究也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论考,迫使日本戗金漆器工艺起源研究的常识(定识)被这一史料所冲击甚至推翻,迫切地需要再商讨。

  是时,笔者尚是一名中年考古工作者,有幸参加现场发掘清理。记得那是1978年中国传统春节前,武进村前蒋塘青年骆国庆(时任民兵队长)赶到常州市博物馆报告发现古墓的情况。那时交通不便,走水路坐小火轮约半天才能到达,又值天寒地冻,但考古人员还是连夜赶往现场,用汽油灯及大队和村民提供的加长手电筒照明进行发掘直到天明。一夜的幸勤劳动,宋代先人终于给了我们始所未料的惊喜回报,当看到这批文物沉睡700余载后,在旭日映照下,依然金光闪闪容光焕发,不由得感叹先辈艺人的巧夺天工,宋代艺术的美轮美奂。

  一批珍贵漆器出土后,瞬即运往上海博物馆,得到沈之瑜馆长特批和时任技工工场主任李娟春女士支持,请老技师吴福宝先生专门精心处理数年之久,得以传存于世。

  数年前,笔者整理村前南宋墓发掘笔记,用其中资料,撰小文《探宋时“一年景”》投寄台湾《故宫文物月刊》,编辑先生反馈审理意见称:“从纹饰探讨出发,旁征博引漆器、织品、发饰、金银器等资料来说明南宋的一个词汇,是很难得的佳作。”

  追思这次艰难的考古发掘工作,不仅常州市博物馆同仁精诚协作,辛勤工作,更得到当地农民兄弟无私配合,他们对文物保护的本真,对助人为乐的天性使人深怀敬意。我油然提笔给当年支持发掘工作的农民兄弟作书如下:

  “国庆老友,想起村前宋墓发掘迄今已整整三十年了,由此而发,写小文一篇,已刊台湾故宫文物月刊(2010年第二期《探宋时“一年景”》),故宫月刊一般仅给作者赠书两本,我特地与执行编辑商量多要一本,我要送给当年为此发掘辛苦奔走,积极抢救文物的青年朋友,她把月刊寄给我了,今奉上。我与贺忠贤先生(当年共同参加发掘者)还时有通信,如今我们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时常怀旧,想到村前干部群众当年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半夜十分寒冷中农家的一壶暖酒,一锅自制滚烫的热豆腐,情意真切;又是一个半夜,一艘水泥小机帆船,装载着至为珍贵的文物,您和几位农民朋友护送我们一起到常州。我还记得,您在船舱里铺上厚厚的新稻草以保护文物免受颠簸,还把您床上最好的一条缎子被面的新被拿到船上,为我们御寒,不夸张地说,这是我一生中唯一一次在河道小船里睡得最踏实的一觉……”

  几十年过去了,那次考古发掘中的印象抹不去,发现获取珍贵文物的喜悦抹不去,对于当时当地农民兄弟的爱护老祖宗传承文化的那种责任感、那种淳朴民风的印象更刻骨铭心地抹不去。

  不久前,一位资深的常州文人与我通电话,他建议在武进区村前南宋墓遗址地竖一标志性碑牌,且在当地中、小学或图书室里展示这里曾经出土珍贵文物的照片与说明。我深切认同,且愿为之效力。一座被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常州,应在意多多树立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的标志,如果让珍贵文物的发现地,在我们当代人中就被遗忘了,这是对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亵渎。

  时下,从媒体看到,一些文化发祥地经常发生盗墓现象,有的甚至规模很大、气焰嚣张,对历史遗迹破坏严重,为的就是一个利己的发财梦。我想比起30多年前武进村前农民的高风亮节,只能感叹是一种世风日下,作为一个耄耊老人,我不能不感怀人是需要有点信念,有点精神的。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