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舰重要文物近日陆续出水重见天日
2015-10-08 11:22:03 作者:赵洪南 徐扬 来源:新华网 已浏览次
考古学家在黄海海域发现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的消息轰动了整个考古界,随着水下考古工作的进行,一些重要文物近日陆续出水重见天日,关于这艘在海水中沉睡了120余年的战舰是如何被打捞起的谜题也将逐步解开。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丹东一号”沉船发掘领队周春水告诉记者,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调查,考古人员目前已经打捞发现100多件文物,从打捞起的文物可以断定,“丹东一号”沉船就是甲午海战致远舰。
周春水说,目前已发现的文物中,一组上面写有繁体“致远”字样的瓷器碎片,是“丹东一号”实为甲午海战致远舰的最直观证据。
这艘沉没战舰发现于丹东港的西南方向10海里的距离,所处海底深度大概在18米到23米之间。沉船绝大部分深埋于沙下,从桅杆至艉部约50米,宽9—10米,体量在1600吨左右。整个船体外轮廓形态保存尚可,但舱中损伤较大,杂乱分布较多碎木板、铁板和机器零件等物品,并发现多处火烧迹象,调查中还发现炮、子弹等武器弹药残件,伴出有大量铆钉铁甲板、木质船材等遗物。
引人关注的是,4日,考古人员在沉船中除了发现大量文物外,还在军官舱附近发现了七八具骸骨,这些骸骨被发现时已不完整。
负责配合考古人员进行水下文化遗产调查项目的丹东港集团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2013年,丹东港集团在开发丹东海洋红港区时,在新港清淤过程中发现水下有异常磁力显示,可能是存在沉船。这一片海域正是当年大东沟海战的战场,打捞当年沉船也是丹东人多年的心愿,丹东港迅即邀请文物部门介入进行调查。
“在没有进行正式的水下调查前,丹东港集团从2013年发现这艘沉船起,每天都安排至少一艘拖轮对沉船进行24小时守护,以确保沉船的安全。”该负责人说。
2014年,考古人员在水下打捞起这艘沉船的第一块残片,让这艘沉船的身份渐渐浮出水面。这是一块带有翻卷创伤的锻制钢板。由于长期埋藏于水下泥土之中,保存十分完好。残片上面的双排大型铆钉孔清晰可见,根据锻造的分层特点,初步断定这艘沉船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这块残片的发现使认定沉船身份和价值的工作朝前迈了一大步。初步探明,这艘沉船为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考古人员将其命名为“丹东一号”。
2015年8月,国家文物局开始对沉船进行重点调查和打捞,诸多文物相继被打捞出水,再现了当年致远舰的英勇悲壮。
近代史专家、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关捷教授说:“当年在大鹿岛海域,北洋海军投入了几乎所有战船和兵力与日本交战。打捞致远舰,打捞起的是一段历史,一种民族的精神。”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第五代孙丁昌明在2014年海祭甲午海战阵亡将士时说:“登鹿岛而远眺,犹见艨艟激战,临黄海而俯察,仍觉硝烟未散。”
目前,考古队已经和相关方面取得联系,希望能够妥善处理将士的遗骸,以供后人凭吊、纪念。
致远舰是北洋水师最先进的军舰之一,爱国将领邓世昌是致远舰的管带。甲午战争期间,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今辽宁丹东附近海域)爆发海战。此役北洋水师损失5艘战舰,其中“致远”“经远”“超勇”和“扬威”舰沉没在交战海区。此战中,邓世昌任管带的“致远”舰为掩护旗舰“定远”,毅然冲向日军舰队,不幸被鱼雷击中沉入海底,全舰官兵除7人获救外,全部壮烈殉国。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