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缙云县发现多处分布面积较大的岩宕石窟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缙云县文物普查办在壶镇镇和五云镇仙都农管处等地的普查中,发现多处分布面积较大的岩宕石窟群。这些石窟是缙云祖辈们因开采石头而留下来的,在当地俗称 “岩宕”。石窟的开采皆是从山边凿开一个矩形入口,然后一锤一锤凿下去,呈扇面辐射开来。因此,洞口一般不大,约为20—30 平方米,洞内迂回曲折,多个洞窟相互贯通,各洞窟面积大小不等,深浅不一,最大洞窟面积约有300多平方米,至洞口最深处高达30多米。岩隙间渗漏的水在洞内形成天然水池,池水碧蓝,石壁上凿痕历历,纹饰如画,极为壮观,举目仰望,整个石窟通天接地,气势恢弘,仿若置身在辉煌的宫殿中。

缙云县城自唐初建县以来,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城内道路和建筑多以取自凝灰岩矿的“条石”为主要材料,形成了“石街、石桥、石房”的特色风貌,被誉为“石城”。缙云凝灰岩开采始于何时无考,六七十年代发掘的宋代墓葬,其石椁大多由打制的凝灰岩石板、条石砌筑。明代以来,凝灰石使用已较为普遍,石牌坊、墓碑、墓道、石柱、石阶、石兽均系凝灰岩采制。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大批开采条石,主要用于楼房墙体建筑。70年代后,大规模开采形成条石生产基地,主要采石场岩宕密布,宕中有宕,互相贯通,最多的时候有上百人一起开采,那场景着实壮观。

近年来,城镇高层建筑改为框架红砖结构,条石使用量减少,而且很少用原始的方法来开采石头了,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机器设备,也就不会留下这么精妙的石窟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缙云石窟是古代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文化结晶。

经过普查组讨论,我们将选择几个面积较大,开采时间较长,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岩宕石窟群作为文物“其它”类别登录。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