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坝库区考古 唤醒川南失落的文明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资料图:“考古宜宾五千年——向家坝水电站文物抢救与保护成果展”的展厅入口。

 

  今年8月下旬, “考古宜宾五千年——向家坝水电站文物抢救与保护成果展”在宜宾市图书馆举行。展览展出的文物,时代跨越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均是从向家坝库区出土的3万余件文物标本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精品或代表性器物。

 

  它们已在宜宾市屏山县的峻岭峡谷中,枕靠金沙江的滚滚洪流,静静沉睡数千年。经由一场抢救性考古发掘,出现在世人面前,并唤醒了川南一段曾经辉煌也曾经失落的文明史。它们的出现,填补了川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并将对川南历史的认识向前推进了3000年。

 

  18年前期勘探 4年考古发掘

 

  要讲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考古,首先要从向家坝水电站的建设讲起。

 

  向家坝水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之一,是金沙江水电基地25座水电站中唯一兼顾灌溉功能的超级大坝,金沙江水电基地下游四级开发中的最末一个梯级电站,目前为中国第三大水电站。

 

  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位于四川省屏山县、雷波县和云南省绥江县及水富县境内。在屏山县境内长约93公里,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涉及6个乡镇、数百个村庄。

 

  早在向家坝水电站勘测设计的最初阶段,1991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宜宾市、屏山县文物部门进行了淹没区的第一次文物考古调查。其后的2003年、2006年、2007年又组织了多次勘探、复查,共在淹没区四川境内共发现地下文物点54处,时代涵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秦汉、六朝、宋、明清等各个时期。

 

  2009年,向家坝水电站工程淹没区考古项目正式启动。在国家、省市县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宜宾市博物院、屏山县文物管理所通力合作,终于赶在2012年秋库区蓄水发电前夕,完成了既定的地下文物抢救保护的野外考古工作计划。

 

  这是四川省配合基本建设规模最大、文物点最集中的文物保护抢救发掘项目,也是投入人力最多、发掘任务最重的考古发掘项目。

 

  经过4年大规模野外考古发掘,共发掘总面积为6.1万余平方米,对54个文物点进行了64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新石器、商周、秦汉、明清时期的房址、灰坑、墓葬等遗迹4000多个,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初步统计出土文物小件和文物标本3万多件,获得了一批新的考古发现,向历史、向世界、向后人奉出丰硕的文物成果。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