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珠山新发现长沙会战珍贵文物
影珠山附近杨汉域将军歼灭日寇立下战碑
当年长沙会战时抗战将士和日军所用的刺刀等装备
日前,建设中的长沙县影珠山抗战文化遗址公园,正加紧整理修缮抗战指挥所遗址、战壕工事群、战时简易灶、阵亡将士墓等抗战文化遗迹。福临镇文化站同时展开了对影珠山抗战文物收集征集工作,前不久收集到的影珠山“倭寇万人冢”纪功碑最为引人注目。
日军在此遭遇惨败
前日,长沙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黄朴华在长沙县福临镇档案馆仔细端详该馆新收藏的一块抗战残碑。
该残碑高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残存文字94字,皆清晰可辨:“……会战倏发,本军将士续歼顽敌于新墙、汨罗……使夫彼土士庶暴骨,殊方悼念;残骸为之叹恨,爰为收瘗,筑万人冢……”黄朴华即断定,该残碑为一件重要的抗战文物,即影珠山“倭寇万人冢”纪功碑。
日寇从1942年元旦到1月4日攻打长沙城,遭遇顽强抵抗;预感即将被四面八方赶到长沙的中国军队包围,日军紧急撤军,终在1月8日溃退至福临铺影珠山前。此时,中国军队第20军和58军,在影珠山上布下阵势,扎紧“口袋”,准备在影珠山下福临铺全歼北撤日军。与此同时,日军亦从武汉派出救援部队,猛攻影珠山,影珠山中国军队陷入日军南北夹击中,最后,这场名为“影珠山阻击战”的恶仗,以中国军队打败南援北溃之敌大获全胜而告捷。
黄朴华说:恶仗之后,清扫战场,仅在影珠山58军新10师阵地,即得敌尸数千具,守卫影珠山的抗日名将鲁道源将军修筑一高达数丈的“倭寇万人冢”于影珠山东麓,这一方面固然表示日本陆军遭遇有史以来最惨痛的一次失败,也永远纪念着第三次长沙会战的伟大胜利,同时亦表彰中国军人的功勋及仁义之风,这也是鲁道源将军撰写“倭寇万人冢”纪功碑碑志的由来。
抗日战争期间,长沙地区曾筑有三处“倭寇万人冢”,如今遗址一无所存,遗物也仅存福临镇镇政府档案馆内收集到的唯一一块纪功碑残碑。福临镇文化站站长杨琮拜托记者,希望向读者征集影珠山倭寇万人冢纪功碑残碑下落的线索,力求使其能得完璧。
《影珠山烈士碑歌》仍在流传
影珠山雄踞湘北,高矗汨水南岸,控扼长沙通往长乐和新市的两条大道。影珠山在敌我均为必争必得之地。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蒋介石和薛岳均严令死守影珠山。
第三次长沙会战影珠山阻击战,经过极其艰难的苦斗最终大获全胜,驻守影珠山第20军、第58军将官杨汉域、夏炯等在战后均饶有兴致地效法古人在影珠山勒石为铭。不过,今天影珠山仅保留杨汉域题写的“大中华民国卅一年一月聚歼倭寇于此”。
在影珠山峰顶北麓烈士墓园中,我们发现新修建的抗战烈士纪念碑重新铭刻有鲁道源当年题写的“倭寇不曾留片甲;英雄驻此障长沙”的联语,但鲁道源为牺牲烈士特别撰写的那首《影珠山烈士碑歌》((又名《血战影珠山长歌行》)的石碑却已无从寻觅,此次重修墓园也未见重刻墓园之中。
直到今天,家住影珠山的一些老人仍能为我们背诵鲁道源将军的那首《影珠山烈士碑歌》:“君不见三次长沙会战兮将匝月,顽敌惨败兮如豺豕之奔蹶。又遭我福临铺之堵击兮,如障狂澜而无阙。敌作困兽之斗兮,乃大战于影珠山之岩穴。云密密兮天雨雪,风怒号兮声悲切。血肉横飞兮,炮火掀天而狂热。前仆而后继兮,嗟我战士之英烈。鏖战七日兮,弹尽而粮绝。乃白刃以肉搏兮,齐冲锋而浴血。敌终不支兮,竟被我一鼓而歼灭。尸骨枕藉兮,既盈万而累百。俘获无算兮,快寇首之斩醎。完成三次大捷兮,振国威之赫赫。冀死事之不朽兮,爰作歌以记石。更希后死者之再接再厉兮,还我河山而登同胞于袵席。”
抗战遗址群在腰子坡最为集中
在影珠山腰子坡,长沙县福临镇副镇长游艳指点记者辨认抗战遗址,称:腰子坡附近分布着较大规模、较全种类、保存较好的抗战遗迹,有掩体、战壕、军事指挥所、行军灶、迫击炮阵地、机枪阵地等。
1942年1月8日窜入福临铺的日军,陷入中国军队包围的天罗地网中。次日凌晨4时多,日军派出四百余名敢死队员携带手枪、战刀、无线电台、轻机枪,摸过三道岗哨,奇袭驻在影珠山腰子坡附近的新十师军事指挥所,妄图掩护主力突破影珠山难关。58军军长孙渡及副军长鲁道源指挥特务连拼死拒敌,又调尹然营等赶上影珠山,合力围击,20军杨汉域也派出步兵一营上山协助。
经过从凌晨4时到上午11时的肉搏战、刺刀战,敌军大尉白夫谷口、池田中尉在中国士兵的枪刺下死去,腰子坡附近各隘路上敌尸横陈,丛林中积尸累累。中国军队以顽强斗志全歼该支敢死队。阵亡的中国士兵最后光荣埋葬于影珠山顶,日寇最初集中沉尸于腰子坡水塘,塘水为之染红,最后这批日军尸骨被老百姓抬到影珠山下埋葬到“倭寇万人冢”中。
就在影珠山加紧整理修缮抗战遗址的同时,福临镇文化站也展开对影珠山抗战文物收集征集工作。在福临镇文化站文物收藏室,即看到该处收集到的近百件抗战文物,如日军掷弹筒、地图筒、钢盔、刺刀、饭盒、日文书籍、手摇式电话等。此外,福临镇也有数位抗战民间文物收藏家,福临镇杏园文物收藏馆即因收藏抗战文物在全国小有名气。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