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出土两处明代古墓 夫妻合葬双人墓已被盗

  近日,奉贤区庄行镇邬桥社区张塘村村民一处施工现场挖掘时,发现了一处明代墓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立即派工作人员前往查看,目前发掘工作已于昨天(17日)下午完成。目前共出土一处双人合葬墓与一处单人墓。其中,双人合葬墓有被“扰动”的痕迹,当地警方已介入调查。在现场挖掘的考古队员称,该处古墓为“抢救性发现”,将交由施工方就地掩埋。

  夫妻合葬墓被盗损

  今年7月15日,张塘村的村民们发现了一处古代墓穴。记者从在发掘现场的奉贤区博物馆馆长张雪松处了解到,该地块原本规划种蔬菜,当时挖土机正对土地进行平整,却忽然发现有一处“挖不动”,以为有一处水泥地,用力一扒后,没想到是一处墓葬。据张雪松介绍,出土的棺木长约2米,宽不到1米。

  据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考古专家周云说,他们于7月16日下午接报后来到了现场。她发现,出土的墓穴为双人合葬墓,棺板和内部空间已被挖土机扒开,遭到了破坏。棺木内也没有找到墓志铭或买地券之类能够表明墓主身份的证据。一旁四周散落着明青花残片、木匣残片、一把残损的木梳和一根银簪,身着织物的遗骸也被移位,有明显被“扰动”过的痕迹。不过,结合遗物和织物上隐约可见的精美镶金线绣织物,以及综合该墓葬的“形制”来看,确定属于明代夫妻合葬墓。

  据她了解,村民们在发现后停止了施工,但尚未意识到是处古墓,以为是附近村民的祖上棺木,就径直离开了现场,也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次日,村民到来后发现和第一天的环境不同,才意识到可能是古墓被盗。

  古墓为“抢救性发现”

  周云向记者介绍,在断定墓穴的年代为明朝后,考古队员观察到明代古墓特有的“三合土”和“糯米浆”一直覆盖到双人墓周边。7月17日,在双人墓穴,考古队员挖掘出了另外一处明朝单人墓。出土时,由于江南地区多雨,因此大部分棺木都为“饱水出土”。打开棺盖后能看到棺内大量进水,恶臭难闻。其尸骸完整,但已高度腐烂。墓主人身着外衫,裹成一团,周身覆盖着被子,身下垫着席子,纹路都已模糊不清。墓穴碑上刻有“明故XX氏XX孺人合葬”("XX"为字迹模糊之意),墓内放置由铭旌,这些都证明该墓穴为明代女性墓葬。考古队员清点后并未发现陪葬品。从规格上来说,该处墓葬主人的地位远不及双人墓葬。

  谈到两处古墓的文物价值及保护方法时,周云透露,该处古墓被认定为突发性基建中的“抢救性发现”。考古研究部的考古队员们将测量、勘探、记录完毕之后,将重要的部分文物和资料进行保护和存档,带回进行后续的深入研究。在这一系列程序完成后,将交由施工队就地将其埋入地下。

  面对市民对保护方法可能存有的质疑,周云解释说,并不是所有的墓葬都有保护的意义和价值。“一般没有保留价值的就会被掩埋,是十分正常的事情。除非是规模特别大、有重要意义,或者墓主人为重要人物的墓穴,才会选择进行就地保护。”周云透露,此处奉贤的出土墓葬,被认定为普通明朝墓葬,且部分受损被盗,属“抢救性发现”范畴,并没有进行特别保留的价值。

  文物发现不宜“围观”

  周云对记者说,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逐年加快,越来越多的地下墓葬被揭开面纱。“我们每年都要接到一到两件抢救性发现,各区都有,多的时候一年有好几件。”周云说,文物的发掘和出土,引发市民和舆论的兴趣,关心墓葬和文物的保护是好事,但普通的文物发掘工作并不应该受到过度的关注。“此次事件一经曝光,附近村民、媒体大量涌至现场,让我们也有点为难。”

  “文物发现有其独特性,一般来说,是谢绝社会人员‘围观’的”。她表示,虽然文物发掘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完全避免和社会人员进行接触,但希望能够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如果确实是重大的、能够有教育意义的发现,他们也会定期组织相关的活动,供市民参观。但如果纯粹是来“看热闹”,那对文物保护现场的工作并不有利。周云通过《新民晚报》向上海市热爱文物的市民呼吁,关爱文物、热爱文化值得肯定,但也不能过度。过分的“围观”、凑热闹,可能会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