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员全程揭秘:我们这样发现了万佛寺园林

  最近两年,不断有重大考古发现还原成都的历史。然而,考古人员的“火眼金睛”如何穿越千年发现历史的痕迹?7月16日,通锦路唐代园林遗址的现场领队——成都市考古队工作人员易立,为记者详细解读了疑似万佛寺遗址的发现全过程。

 

  30个探方,一层一层穿越历史

 

  据易立介绍,成都是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按照相关规定,所有城市建筑施工之前,都必须请考古人员提前入场进行考古勘探,以确定是否有考古发现。今年3月,当他和同事收到通锦路中铁二局家属楼工地的考古勘察通知时,便意识到这片工地“很可能有料”。“这块工地附近的中铁二局所在之处,从光绪年间到上世纪50年代,曾经先后4次出土过万佛寺的200多尊佛像,证明明末清初毁于战乱的成都千年古刹万佛寺就在那片区域。”

 

  刚开始,考古人员原本打算在家属楼施工区域布设探方,但发现下面有太多的煤气管、水管、电缆等地下管网,无奈放弃,只好转战现在的遗址区。用洛阳铲取土样,发现下面有瓦砾等坚固物。于是,工作人员便挖了一条10米长、1米多深的探沟,“当时我们就在沟里发现了瓷片、建筑砖瓦等,可以确定这片区域曾有人活动的痕迹。再结合此地接近万佛寺的背景,我们觉得这一片当属考古的重点区域。”

 

  3月底,成都市考古队的5个工作人员和40多位民工正式进场,在约2500平方米的区域,布下30个探方,全面展开发掘。而根据土质土色,出土的遗物不同,就能清楚判断各朝代的土层。比如,近现代土层的遗物,主要是建筑垃圾和砖;而明清地层就会有青花瓷残片,那时的砖瓦残片也古色古香。刚开始挖掘速度很快,但到了明清地层,进度开始放缓。只要发现下面有硬物,考古人员便会换成手铲、刮子等小工具,慢慢清理浮土,让遗物裸露出来。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