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发现我国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遗存

  浙江余姚市田螺山,一座海拔高度不过5米的小山头最近有了新发现。昨天,记者从田螺山遗址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发布会上获悉,与河姆渡同时期的田螺山遗址出土的距今6000年左右的山茶属树根,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的遗存。

  “田螺山遗址出土的这三批树根,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的遗存,距今达6000年左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介绍,此次田螺山遗址茶树根的考古发现,把我国开始种植茶树的历史由过去的3000年,上推到了6000年前,“也就是说,在6000年前,生活在余姚田螺山一带的先民就已经开始种植茶树。”

  “这在余姚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现,之前在河姆渡遗址中也出土了樟科植物叶片,并被认定为原始茶遗物。”茶学研究专家程启坤补充,“这次发现的遗址位于干栏式木构房屋附近的两大片原生于土层中的密集树根根块,而且其中一片周围有明显的人工开挖的浅土坑,并伴随一些碎陶片。后来证实,这些就是茶树根。”

  作为中国茶文化之乡,“此次人工种植茶树遗存的发现,有利于丰富余姚的茶文化研究,进一步推进余姚的茶品牌建设。”余姚市副市长郑桂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田螺山遗址第一次被高度关注,此前关于田螺山遗址申遗同样让它饱受瞩目。

  “田螺山遗址是长江流域史前文化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遗址。我们想结合已发掘的河姆渡遗址,完全可以申报世界遗产。”时任余姚市委书记苏利冕就曾力推田螺山遗址申遗。

  一直参与田螺山遗址考古的孙国平也认为,“田螺山遗址申遗潜力很大。因为这里的遗存很丰富,尽管它在内涵上与河姆渡遗址差不多,但它的布局更完整。”

  据了解,田螺山遗址的发掘已经于2013年上半年结束,目前正处于保护和出土材料后续研究时期。

  河姆渡文化及田螺山遗址:

  河姆渡文化的命名,归功于1973年河姆渡遗址的发现。1976年,河姆渡文化正式命名,它反映了距今5000年到7000年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

  而田螺山遗址,便是继河姆渡和鲻山遗址之后,发现的又一代表性的河姆渡文化早期聚落遗址。

  2001年,在河姆渡遗址东北方向7公里处,因打井发现总面积为30000多平方米的田螺山遗址。2004年年初,田螺山遗址开始持续发掘和研究,至今,已连续开展了五次考古发掘,揭开总面积1800平方米,出土典型的河姆渡文化古村落遗迹和6000多件各类生产、生活遗物,以及与古人活动相关的大量动植物遗存。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