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汉不爱耕种爱“考古”

      “打小就发现山上有那些长相奇特的石头,那时候就觉得很蹊跷,这些东西究竟怎么来的,是天然形成的吗?干什么用的?大了以后对这些东西就更感兴趣了。”平泉七旬老人翟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可从小到大,他的心思不都在土地上,更喜欢研究山里独特的石头。

      翟顺居住在半截沟村,这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小村,属于冀蒙辽三省交界处,古时这里是蒙古人、金人、契丹人生活的地方,在这山沟的深处至今还保存着辽人的大长公主墓,现在不时依旧有村民在挖地时发现古代残留下来的陶器或瓷器的残骸、碎片。

      38年前,从事教育工作的他被调进镇里任职文化站站长。那时候开始真正接触文物,不懂就问、不明白就到县里图书馆查资料,渐渐地成了行家。或许那一刻起,翟顺才真正置身于承德时空的今与古、古文化与今文明揉和在一处的文化之旅中。

      二十几年前的一天,自己随同县里领导到凌源学习,在当地博物馆,他软磨硬泡,从馆长那里要了一小块陶片。这块陶片是红山文化的见证,他用手绢小心翼翼的包起来。

      回到家后,他赶紧拿出自己平时在附近捡到的陶片对比。这些陶片和凌源牛河梁发现的陶片无论从纹理、兑料、颜色看都是一样的,更加证明榆树林子镇应该属于红山文化一部分,说明四五千年前,勤劳的华夏儿女已经在榆树林子一带开始男耕女织。而十几年来自己见到的各种石器同时说明,几十万年前开始这里就已经有了人类,那时候开始老祖宗已在这里开始刀耕火种的生活。

      怨不得这里过去就是古战场,契丹人、蒙古人、汉人在这一带繁衍生息,原来这里几十万年前就有人居住了。翟顺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从那以后,他一下子对石器着了迷。没事时候就上山转悠,捡到了很多石器,后来他把这些无偿交给了平泉县文保所,而经过专家鉴定,这些石器对研究平泉的历史有非常深远意义,每一件都不是寻常的石头,都是宝贝。

      在老爷子家里,石刀、石锛、石斧、石器残片甚至一些锈迹斑斑的冷兵器摆得哪都是。老人从床铺下拿出一块石头,这块石头明显不同于其它石头,虽是天然形成,却经过一番打磨,上尖下宽,长30厘米,宽10厘米,中间厚重,上下纤细,下头有尖刃。

      “这就是咱们老祖宗使用的石斧,从外观看,虽然没有精细地打磨,绝对要比捡到的其它石器年龄提前十几万年。”据老人讲,这块石斧是村民们打井时,从几十米深的地下挖出来的,从而说明在很久以前这里就有人类。

      老爷子对石器的收藏达到痴迷程度,退休之前他把所有的石器都上交了国家,而家里现在保存的是自己退休后在山里找到的。

      老人自诩是一个不本分的人,别人把精力都放在自家的两亩三分地上,可是他却喜欢山前山后转悠,而且一出去就是一天,回来的时候,手中不是拿着几块石头,就是捧着几块瓦片,每次收获都让老人欣喜若狂。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