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10名农民工获授“考古技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农民展示刚刚发掘出土的石器刘洋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10名农民工被授予“考古技工”的称号刘洋摄

 

  10日,为期三天的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今日完美收官,农民考古技师作为考古活动中默默无闻却又功不可没的群体,在本次活动中首获殊荣,10名农民工被授予“考古技工”的称号。

 

  现年55岁的阳原县大田洼乡岑家湾村村民白日有,1992年正式踏入考古行列。白日有称,1992年,他在村西南方向放牧,在路上走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巨大的象头骨。他回忆,头骨巨大,双手抱得非常吃力,非常重。随后,他将此发现告诉了正在进行发掘工作的河北省文物局考古队伍,从此渐渐对专业考古产生兴趣。

 

  白日有告诉记者,放牧的时候就喜欢在地里翻翻拣拣,遇到好看的石头也会收藏起来,向考古队伍学习挖掘泥河湾遗址,对地层、石器、化石了如指掌。现在他主要发掘旧石器时期遗址的文物考古,有时候也会做一些新石器时期的考古工作。

 

  “布方、挖土、定点、绘图、测海拔、方向、收藏化石或石器。”河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的韩雨正在泥河湾遗址群的油坊遗址,教授当地的农民百姓学习考古工作的流程。他告诉记者,泥河湾遗址发布广泛,当地百姓会协助考古队发现地下文物,由专家鉴定后在就某地进行系统挖掘工作。这样,当地百姓就参与到考古中来,他们发掘、开采并保护遗址,泥河湾考古成了百姓的事,这和大众的努力发现分不开。

 

  据介绍,这些农民考古村民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发掘大约2立方米的地层。如今全世界百万年以上的人类文化遗址共55处,泥河湾发现的百万年以上遗址占了48处,这和当地的农民考古技工的努力分不开的。

 

  阳原县文保所所长成胜泉笑着说,别看这些农民考古技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但他们先后参加了长江三峡、湖北丹江等十多处国内旧石器遗址的调查和发掘,算的上考古界里的“土专家”了。

 

  现在,白日有和他的农民考古老乡们还活跃在泥河湾遗址的沟沟壑壑内。农忙时,他们种地放牧,农闲时就开采发掘。白日有说,现在他的儿子也参与了考古的队伍中来,发现百万年前的人类化石,成为他们现在最大的希望。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