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发现6具1600多年前白骨残骸

      “大新闻!大渡口钓鱼嘴一带意外发现南北朝早期砖石墓葬,6具身份不明的白骨残骸惊现墓室内。”5月29日上午,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队员朱寒冰发出微博。

      当天下午,本报记者赶赴考古现场了解到,6具白骨残骸已历时约1600余年,其中有3具壮年成人骨骸、2具青少年骨骸和1具不超过10岁的幼年骨骸。专家称,我市考古发掘的汉晋时期墓葬不少,但如此数量且保存完好的实体骨骸尚属首次。

      现场

      记者看到,本次考古发现的墓室长4.6米、宽3米,墓门面朝长江,背顺钓鱼嘴山势而倚,在墓门前一条狭窄甬道(古时墓地中用砖石砌成的路)的后方,6具白骨残骸一字排开。

      据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专家李大地初步推断,6具人骨距今约1600余年,其中3具为壮年成人骨骸,2具青少年骨骸和1具不超过10岁的幼年骨骸。

      意义

      朱寒冰告诉记者,虽然本次未发现汉代遗址地层堆积痕迹,但出土墓室中的6具人骨对我市汉晋时期考古研究有着突破性意义。“南北朝时期的墓室往往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多见,峡江地区较为罕见,本次出土的墓室要属这一时期我市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

      李大地透露,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将把这些难能可贵的“宝贝”进行完整的骨骼采集,下一步将送往北大、川大等科研机构进行DNA鉴定,这将有助于对该时期更多历史、人文、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

      谜团

      当问及骨骸的身份之谜,身兼本次考古发掘现场执行领队的朱寒冰摇了摇头说:“尚且无从推断,只能推断这些骨骸有可能原本属同一家族,其境况在当时应算较为殷实的。”目前考古专家能断定的是,6具骨骸是分为两次下葬的。

      那么,经过1600多年时光洗礼的白骨为什么能保存如此完好?经考古队员勘探,墓室附近的土壤成分不易吸水,而墓室地势平坦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雨水的淤积。“此外,我们还在墓室底部发现一条排水沟,这无疑是让骨骸逃过酸雨侵蚀的关键点。”朱寒冰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