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渣土场发现明代赑屃 文物部门回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下关土场发现的明代赑屃

 

      “我在下关一个渣土场里发现一个石头刻的大乌龟!”日前,读者王先生致电金陵晚报。他怀疑,这个“大乌龟”是古代的文物,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及时回收。记者昨天了解到,南京市博物馆已经将这件石头大乌龟及时回收。

 

      渣土场惊现“乌龟”

 

      王先生是文物爱好者,只要有空都会去渣土场碰碰运气,淘淘宝。“渣土场里从各个施工工地运来的渣土,里面会夹杂着一些古代的瓷片、砖瓦,甚至还有人发现过墓志、古碑。”日前,王先生再次到下关二板桥的一个渣土场“碰运气”,刚走进去,他就被一个石头刻的“大乌龟”惊呆了。

 

      这只“大乌龟”长1米多,头部已经缺失,背上有精美的花纹,四只脚也雕刻出来,呈蜷伏状。背上还有一个方形槽子。“这应该是驮碑的乌龟,槽子就是放石碑的!”

 

      王先生认为,这“乌龟”是一个古代石刻文物,有文物价值,应由文物部门回收,“说不定还是皇家旧物呢!”

 

      “乌龟”原来是龙的儿子

 

      专家告诉记者,这种大乌龟,学名叫做龟趺或者赑屃(读音为“必细”),的确是驮碑的。中国古人相信,赑屃是龙所生的九个儿子之一,赑屃好文,还好负重,因此大型石碑的底座,往往被雕刻成“赑屃”形象。百姓看到赑屃背着古碑,形象地称为“乌龟驮石碑”。

 

      古人还给赑屃创作了一个有趣的传说:“赑屃在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通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水患被治理了,大禹担心赑屃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赑屃治水的功绩,叫赑屃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

 

      由于赑屃的知名度高,“赑”、“屃”这两个生僻的汉字也被很多人认识了,并能正确地读出。

 

      系明代文物已经回收

 

      记者了解到,在南京丰富的历代石刻文物中,“乌龟驮碑”较为常见。它们出现在历代名人的墓葬前、古代寺庙和官署衙门的门口。据专家统计,南京地区的赑屃大概有三十座左右,其中有不少已经被列为级别不同的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最早的赑屃来自于栖霞和江宁两个区的南朝陵墓石刻。明清赑屃的数量更多,如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下关天妃宫碑、鼓楼康熙圣谕碑、朝天宫“奉敕重建朝天宫碑”都有“驮碑石龟”。

 

      王先生将这个发现通报给了文物部门,南京市博物馆的相关人士现场查看后,确认“大乌龟”是一件明代赑屃,虽然头部缺失,但还是有一定的文物价值。日前,市博物馆组织人手将这件赑屃征集,运送到馆内进行妥善收藏。至于这件赑屃的身世,它是怎么“流落”到渣土场,最初又是属于寺庙还是古墓,尚需进一步研究。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